熱門搜索: 詩歌 詩詞 詩經

解讀杜甫《登高》

發布時間:2021-11-03   來源:論文    點擊:   
字號:

【www.ginafitz.com--論文】

  《登高》鬱結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讀來都是詩人眼中的淚,心裏的血。

  《登高》這首詩是杜甫於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隻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誌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解讀杜甫《登高》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聽到的。詩人描寫的主要意象有風、天、猿、渚、沙、鳥。風急、快,突出風的迅猛。風兒急急而去,是那樣的無情。無人陪伴已覺可悲,連那風兒也好像故意欺負作者,匆匆離作者而去,可以想見此時他那悲苦的心境。天高帶給人一種蒼涼、空曠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猿呢?作者用嘯聲,並且是哀淒的嘯聲。詩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哀淒之聲讓人動容,聲聲刺透他那幾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來形容,可見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顯蕭瑟,傳達淒涼之意。沙白,可見岸邊白沙漫漫,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鳥,正是沒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離去,就像這時候飄泊無依的杜甫,這隻鳥是不快樂的。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本聯隻寫了兩種景物“落木”和“長江”。“落木”用“無邊”、“蕭蕭下”形容。體味詩句,我們似乎看到秋風染得草木醉,蒼翠的群山上彌漫著枯黃的葉子,一陣秋風吹過,那枯黃的葉子從枝頭飛下,紛紛揚揚飄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終結。遠望群山,好像被黃色染過一樣。麵對這一切的人自然也會想到人生就像這落葉一樣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終結,於是會為年華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徹心扉。杜甫寫這首詩時55歲,已經到了生命的晚秋。那秋風中慢慢飄落的枯葉,正是他漂泊一生的象征。秋風勁吹,無情地把他卷下樹梢,他的飄舞因命運不青睞反而變得更加壯美,縱然已經枯黃,他甘願化做泥土,滋養著大樹,融入那片他所熱愛的土地。

  “長江”用“不盡”、“滾滾來”修飾。奔騰萬裏的長江浩浩蕩蕩奔湧而來,這是何等的氣勢。長江水一去不複返,讓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個體生命、個人的成敗在浩蕩的長江麵前是何等的渺小,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卻是永恒的。作者因個體生命的短暫和個人的渺小感悟到生命的悲哀,他用酣暢的詩句為自己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

  通過以上各個意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首聯和頷聯中的景物描寫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淒涼蕭瑟的氛圍。這裏有無邊落木和滾滾不盡的長江,淒涼之中有壯闊和深遠。所以杜甫雖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細細讀來,景物描寫字字關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

  頸聯——“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作客”可看出客居他鄉,漂泊流浪,而“萬裏”可看出地域之廣,漂泊之遠,“常”可看出時間之久,杜甫經安史之亂,十多年來一直漂泊在外,雖然有過短暫的穩定生活,但是一直漂泊西南天地間。“獨”正是說明漂泊的結果,孤獨一人,無親無友,“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中適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獨登台”,自有對家的一種思念。

  人生百年,杜甫早已是垂暮老朽,總想葉落歸根,終老故裏,在“多病”的登高中自有對生命的歎息。而杜甫早年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誌。縱觀杜甫一生,他僅僅做過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等低微的官職,回想自己一生能不苦悶、能不憂愁嗎?他在為自己的生命流逝、功業無成而悲歌。

  滿目秋景,淒涼蕭瑟,滿懷愁緒無法排遣,秋景添悲意。杜甫雖然是年邁多病孤單一人卻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種對不幸的抗爭精神。所以杜甫的詩歌雖悲卻悲而不傷,悲而能壯。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難苦恨”中雖有個人境遇的歎息,但年邁多病的詩人為何會長年漂泊,不能終老故裏,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動亂。這時安史之亂雖已經平息,但地方割據乘機爭奪地盤,民不聊生。而杜甫卻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所以“艱難苦恨”中自有憂國的情懷。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縱使“吾廬獨破”他依然想到“天下寒士”,所以“艱難苦恨”中還有憂民的歎息。杜甫是寧苦身以利人,這樣的一個悲天憫人的偉大詩人獨登高台,想到自己的漂泊、人民的流離失所,可以說是悲從心中來。

  “繁霜鬢”是自然的規律,更是“艱難苦恨”所致,而這更使杜甫“艱難苦恨”。

  千般悲愁壓於心頭。在貧病交加中,杜甫連喝酒澆愁的權利都沒有了,更要命的是“新停”,剛剛不敢喝酒,悲愁之深總對酒有一份向往,情感的需要而理智卻告訴自己不可以,真是“長恨此身非我有”。這是個人多大的不幸,想到此真是又加一層悲愁。

  綜觀全詩,杜甫為蕭瑟秋景而悲,為長年飄泊流浪而悲,為孤獨登台而悲,為年老多病而悲,為壯誌未酬而悲,為國家百姓而悲,為潦倒窮困而悲,為不能飲酒解憂而悲。《登高》是杜甫在亂世中為我們唱出的一曲悲歌。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漂泊、思鄉、孤獨、悲秋、年邁、多病、抗爭、潦倒、貧困、憂國、憂民的杜甫。

  時代用冷酷的目光選中了杜甫,讓他受盡了種種磨難,他用滿含淚水的雙眼審視著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他用枯瘦的手拿起飽蘸人間悲苦的墨汁的巨筆書寫下生命的感懷。

  杜甫如落葉,又如一株寒梅。在淒厲的冰霜下,他開得高潔如明月。他病弱憔悴,衣衫襤褸,卻目光如炬,心寬如海。對天下之人報以親切的憐憫,還有什麼比這樣一位老人博大的胸懷更震撼人心呢?心中的光明,驅散了陰霾與黑暗。留給人間的,是清風攜來的寒梅的幽香。在凜冽的寒風中,他開得堅硬如磐石。千般無奈,萬種悲愁壓於心頭,他卻高揚起不屈的頭顱。他的身體是殘破的,精神卻是完整的。無論經曆多少艱難坎坷,他始終不曾向命運低頭,麵對浩蕩的江水一吐胸中塊壘,永不屈服的呐喊伴隨清風融入天地的正氣,搖撼人間。

本文來源://www.ginafitz.com/wendang/202378/

推薦閱讀

關於秋天的段落摘抄

關於秋天的段落摘抄

導語:秋天很美,是一種特殊的美,美得讓人陶醉,美得讓你感知到了萬籟俱寂的真正意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段落,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北國的落葉,渲染出一派多麼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最初墜落的,也許隻是那麼一片兩片,像一隻兩隻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
2021-10-02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詞賞析及注釋翻譯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詞賞析及注釋翻譯

導讀: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曆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淒苦。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2021-03-12
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立即刪除! Copyright © 推薦範文網 京ICP備166057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