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詩歌 詩詞 詩經

關於《金剛經》全文解釋

發布時間:2021-09-05   來源:論文    點擊:   
字號:

【www.ginafitz.com--論文】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

關於《金剛經》全文解釋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釋】這是阿難尊者親自聽到佛所說的。一時,佛在印度舍衛國,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共同供養佛說法的花園,名叫「祗樹給孤獨園」裏麵,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當吃飯的時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飯碗,到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貴賤貧富,挨家挨戶的要飯,然後回到原來□地方吃飯,飯後,收拾袈裟飯碗,洗腳,放置座墊,便盤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解釋】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對佛說:希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願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辛勤修行,增長智慧,發現了如來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當為你說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現了如來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的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應當如同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那樣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們很希望聽佛詳細的說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薩。」

  【解釋】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如胎生的人獸,如濕生的水中動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眾生,愛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眾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欲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色界天眾生不但沒有情欲,並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眾生唯存一念;如無想天眾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眾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樣無知;等等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然而實際上,妄心虛幻有,眾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你知道為什麼嗎?須菩提,凡是可以證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樂,讓自身意識「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他如救濟窮困、慈心不殺、發菩提心等等都適足以證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滅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我」所要證取的。如果菩薩有妄心待降伏,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待滅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夠領悟道理,能夠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了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隻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為所悟為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眾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為悟道了,當知這是眾生相。如果菩薩以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眾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如果菩薩以為我相人相眾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滅體正好落在壽者相,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壽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那麼,他就還沒有如實領悟如來所護念所付囑的無上正等正覺心,他就不叫做菩薩,還隻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經文】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釋】其次,須菩提,菩薩既然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於行住坐臥,起心動念時,應當無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時候,應當無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說,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頓時心生貪愛,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麗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耳朵聽到扣人心弦的音樂;鼻子聞到令人垂涎的香氣;舌頭嚐到可口的滋味;身體碰觸柔細的東西;心裏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導致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時候,音樂固然聽到了;香氣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嚐到了;柔細的感覺固然碰觸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聲香味觸法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當像這樣行布施,不住於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時候,以為做了一件令人讚歎的善行,滿心歡喜;所要布施的對象實在令人同情,大發憐憫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東西,心裏卻一時割舍不下,導致你迷失了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為做了一件善行心裏固然歡喜,所要布施的對象固然令人憐憫,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聲香味觸法等財施或是法施或是無畏施,心裏固然盤算著,但不因此染著貪愛不舍,而失去本來如如不動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為什麼呢?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布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根本沒有你在做布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以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釋】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以以為看見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見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嗎?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為看見身相叫做見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身相,就是虛幻的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現象,都是虛妄的,好比在夢中,你看見山河大地親朋好友,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果見所有現象就是虛幻相,當知一切虛幻現象雖然有生滅變化,而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如來沒有兩樣,那麼,你若見諸相是虛幻相,就見到如來了。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當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解釋】須菩提恭敬的對佛說:世尊,能有很多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說章句,而生起確實的信心嗎?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說這種疑慮的話。如來應化身離開這世界以後,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對於這樣的言說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為真實。當知這種人,不隻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教化所在,種了很多善根。聽到這樣的章句,甚至隻要一念便已生淨信心,須菩提,如來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見,像這類眾生,都得到悟見如來,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類眾生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已經沒有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也不能說沒有正等正覺法相。為什麼呢?這類眾生如果心存有無上正等正覺可證取,我相還在,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執取無上正等正覺法相,以為有真實的佛法讓他領悟,可以依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人相還在,人相還在的話,事實上我相也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呢?如果以為等正覺法是沒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眾生相也不可取,而執取空無相,就是執取非法相,那麼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還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應當取等正覺法,也不應當以為既然是虛幻的,那就是斷滅的,而執取非法。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棄,何況非法。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解釋】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說:如來在鹿野苑中仙人住處初轉法輪,令□陳如五比丘證得阿羅漢果以來,宣說種種適應個別差異的無上法門,也宣說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經過,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等。現前也正在演說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我對佛所說無上正等正覺的義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眼前現象上的事,眼前現象上的事是循業所顯現的虛幻相,如同夢境中的幻相,實際上什麼事也沒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可以證得,而實有真常的無上正等正覺,顯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資形容就有一定內涵,若有內涵便有好壞、大小、染淨、生滅、增滅,既可以證得,若不小心便也會失去,這種能得能失的東西,證得它便毫無意義,不可稱呼它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如來隻是為了方便敘述,取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什麼也沒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詞句把它明確的表達出來,任何語言說明都隻是方便說,學人隻可從言說中體悟它的本來麵目,沒有內容可使如來做明確說明。為什麼呢?如來為了順應種種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學人,從各種不同角度做種種不同的闡述,教令開悟,破迷發現的,都是不可取不可說的無上正等正覺,而所闡述的種種差別法,但有言說,所以說它是虛幻的差別法,也可以說它非虛幻的差別法。為什麼這樣說呢?種種差別法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以及一切賢聖以不可取不可說,無為的無上正等正覺而宣說的,能教令一切眾生悟見無上正等正覺心。若見非法非非法即見無上正等正覺心

  第八品 八依法出生分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釋】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做布施,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為什麼呢?像這種福德隻是虛幻相,並不是不生不滅的福德實相,所以如來隻能說福德多。如果有人,實踐此經中的義理,甚至隻是用四句偈語來為他人解釋說明,他的福德要勝過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獲得的福德。為什麼呢?須菩提,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經典出生的,如果有人實踐讀誦此經,就是親近了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沒有悟道,當可從經義中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解釋】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就是虛幻的佛法。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叫做初入聖道之流,而實際上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隻是名叫做須陀洹。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還須要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才能成就,而實際上並無往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隻是名叫做斯陀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不必再來欲界受生,而實際上並沒有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隻是名叫做阿那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為什麼呢?因為實在沒有任何什麼,可以名叫做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那就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佛說我沒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經證得一切寂然平等的無諍三昧,在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作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如果認為自己已得阿羅漢道,世尊就不說我須菩提是喜歡無諍行的修行人。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我須菩提實在沒有任何所行,隻是名叫做「須菩提善歡無諍行」。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釋】佛告訴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以前在然燈佛的教化所在,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有所證得嗎?世尊,如來在然燈佛那裏,對於無上正等正覺法,那是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實在沒有任何所得,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菩薩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來莊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菩薩莊嚴佛土,如同虛幻中的事,本來沒有佛土待莊嚴,隻是名叫做莊嚴。所以,須菩提,諸大菩薩,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不應當住在物質現象上,而想要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一旦住在物質現象上,那是凡夫的虛妄心,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細滑、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應當無所住,無上正等正覺心自然現前。無所住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是什麼事都不想,如果什麼事都不做如同無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麼事都不想,如同無想天人而已,如果心念寂然不動,不像木石那樣無知,也隻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都還是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虛妄境界上。應無所住,並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比如鏡子,笑臉來照顯笑臉,惡臉來照顯惡臉,鏡子不留笑臉也不排拒惡臉。無物所照時,自然不留一物,雜亂現象對鏡時,也自然不排拒雜亂相,鏡子如如不動,不因為雜亂現象而使鏡子失去本來的清淨。更重要的是,鏡子從來沒有不照物,無物所照時就是照到空境,那也正是妄想境。因此,當知無上正等正覺心不住虛幻境,住相是虛妄相,不住相時,虛幻相本來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沒有兩樣。須菩根,譬如有人,他的身體如眾山之王的須彌山那樣,高廣三百三十六萬裏,你的意思如何?像這樣的身體,大不大?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為什麼呢?佛說那是虛幻身,隻是名叫做大身,事實上這世界上沒有那麼高大身體的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這個道理,是虛幻中的事,如果執取應無所住可以生無上正等正覺心,又落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當連無住也不住。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經文】「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解釋】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數,如沙數那麼多的恒河,您的意思怎麼樣?那麼多恒河的沙子,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單單恒河的數量就已經無法計算,何況是河中的沙子。須菩提,我現在明白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所說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用來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說: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此經中的道理,甚至隻實踐四句偈語,並解說給別人聽,他的福德遠勝前麵所說的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經文】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釋】還有,須菩提,隨時隨地隻要一宣說此經,那怕隻說四句偈語,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包括天、人、阿修羅等,都應供養,好像佛的塔廟所在地那樣。更何況有人完全能夠實踐修持、讀誦。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此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如果是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應當像弟子尊重佛那樣尊重這部經典。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釋】這時,須菩提恭敬的對佛說:世尊,當如何稱呼此經,我們要如何奉行實踐?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典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用這個名字為經題,你們應當奉行實踐。為什麼要這樣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為令一切有情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遠離色聲香味觸法所引起的種種貪欲煩惱,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是一種修行法門,不是玄談空理。其心要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宇宙人生無一真實,令你離苦得樂的般若波羅蜜也是虛幻不實在的般若波羅蜜,非法非非法。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須菩提,這麼多的微塵,如來說,是虛幻的微塵,隻是名叫做微塵。如來說世界,是虛幻的世界,隻是名叫做世界。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嗎?不可以,世尊。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說佛色身的三十二種好相,就是虛幻相,隻是名叫做三十二相。若見諸相非相,當知虛幻相雖然有生滅變化,實際上本來就沒有生滅,和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並沒有兩樣。那麼,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頭所嚐到的;身體碰觸到的;心裏所想到的,無不是虛幻相,無不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如來。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像恒河沙數那樣多次的以身命來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以此經中的道理,甚至隻實踐四句偈語,並解說給別人聽,他的福德甚多於以身命布施。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解釋】這時,須菩提聽佛演說此經,深切明了此中義理,悲傷的流下眼淚,而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自從我證得照見一切眾生根性的慧眼以來,沒有聽說過像這樣的經典。世尊,如果有人能夠聽到這部經,信心清淨,就發現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當知這種人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世尊,無上正等正覺心的真實現象,就是沒有任何什麼相的虛幻相,所以如來說,隻是名叫做實相。世尊,我現在能夠聽到這樣的經典,信解實踐,並不為難。如果將來第五個五百年開始的末法時期,有眾生能夠聽到此經,就信解實踐,這種人就是第一希有。為什麼呢?這種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相就是虛幻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虛幻相。為什麼呢?既然我人眾生壽者相是虛幻相,離一切諸相就名叫做諸佛。佛告訴須菩提: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夠聽到此經,不驚訝我人眾生壽者相原來是虛幻相;不恐怖無上正等正覺原來也是夢幻境界;不畏懼無上正等正覺法不可取不可說,當知這種人很希有。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所說最希有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就是虛幻的第一波羅蜜,隻是名叫做第一波羅蜜。須菩提,以實踐忍辱之行,到達不生不滅境界,如來說是虛幻的忍辱波羅蜜,隻是名叫做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須菩提,在實踐履行當中,如果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能名叫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比如以前,歌利王為試驗我有沒有嗔恨心,而割宰我的身體,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眼睛耳朵四肢,被歌利王一一支解時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當會生起嗔恨心,那麼就不可能在我發誓:「如果我沒有起嗔恨心,則身體複元如故」時,身體就真的複元如故了。須菩提,又念過去,五百生作忍辱仙人,在那些時候,我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所以,須菩提,菩薩應當離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不應當住物質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眼睛看見可愛的色相,心知可愛,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看見不可愛的色相,心知不可愛,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向來,我們身臨清淨環境,便想多待一會兒,這已經生起貪愛歡喜心,如果處在汙穢環境,行動自然快捷,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已經生起厭惡心。當我們看到俊男美女,習慣性的多看他一眼,諸君,這是欲心!當我們和麵目可憎的人在一塊時,厭惡之情油然而生,這也是欲心在作祟,沒有欲心不會有厭惡之情緒。還有,我們見錢眼開,見寶物便想要擁有,布施時心生不舍,都已經生妄想心,住物質現象上,處在凡夫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細滑、思想記憶等現象上生起妄想心,比如耳朵聽到悅耳的聲音,心知聲音悅耳,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聽到聒噪聲音,心知聒噪,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悠揚的音樂令人情緒波動,所謂陶醉,已經墮在妄想境,如果聽到刺耳的聲音,心煩不安,都已經□卻無上正等正覺心。平日最常麵臨的是聽到動心的異性聲音,你如果覺得好聽,想多聽他一句話,當心,你可

  能已經墮入欲心,如你覺得某人說話令人厭惡,佰不必有厭惡的情緒產生,你如果心生厭惡,所發露的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在這個時候,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又比如鼻子聞到香氣,心知好聞,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聞到臭味,心知臭味,但不要生起厭惡情緒。假使我們聞到異性體味,食物香氣,心生喜歡,即時已經落在妄想境界,如果聞到惡臭心生厭惡,也一樣已經住心妄想境界。又比如舌頭嚐到美味,心知可嚐美味,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多吃它一口,吃到不可口的食物,心知不可嚐,但不要心生厭惡。又比如身體碰觸細滑,心知細滑但不要生起貪愛喜歡,碰觸粗劣心知粗劣,但不要生起厭惡心。又比如心裏想起美麗的往事,心知追憶往事,但不生起貪愛喜歡,想到不堪回首的往事,心知不善,但不要心生厭煩。亂想往事很容易迷失,修道難,幾乎都是迷失在亂想中,所以要修習禪定,不要染著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妄想心,應當遠離種種貪欲,不貪愛色聲香味觸法,現前一念清淨心,也不染著清淨味,便是應無所住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果心有住相,以為應無所住是住在一種無所住的境界,那就不是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心。所謂「住」如同住房子的「住」,見聞覺知便被約束在房中如井底之蛙。比如眼睛若凝住俊男美女,秀色可餐,心意識便被色欲所困,俊男美女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霎那間墮入癡迷無明中,常人迷而不知返,欲念熾盛,歌誦人間真善美,下焉者邪淫無所不用其極,上焉者詩歌文章,美術圖騰,音樂舞蹈。修行人不怕念起,隻怕覺遲,俊男美女固然賞心悅目,不必秀色可餐,亂想淫欲,無非是循業發現的色相,俊男美女非俊男美女,則顯無上正等正覺心,俊男美女外的大千世界朗然可見,也一樣賞心悅目,心包太虛,無一不是如來。又比如往事回憶:兒時嬉戲、歡笑同學、初戀滋味、顛倒愛情、求不得苦、恩怨仇恨、名望利養等等,胡思亂想,霎那間忘記正在聽課,正在和親友交談,正在和客人接洽商務,麵對著師長、親友、客戶,彼所言說斷斷續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散亂無明,整日如此,經年如此,終身如此,累世如此。修行人不怕念起,隻怕覺遲,如果念念分明,往事如夢如幻,曆曆所現皆是等正覺心。但如果以為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卻住在不住相的清淨境界,也如同住房子的住,清淨境界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見,,已經昧卻「應無所住心」。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當住色布施,同樣的道理,如果菩薩心住色行布施,布施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不覺,識而不知,昧卻無上正等正覺心,很難斷除飲食、男女淫欲、睡眠、嗔恨、愚癡等種種煩惱。因為私心作祟,慈濟眾生的事業,做起來也就倍感困難,但有菩薩心而無菩薩行,福德智慧兩欠缺,沒有種種大能力,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不隻是不執著所施物、施者、受者,應當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念念分明,行住坐臥都不昧卻無上正等正覺。如來說一切現象就是虛幻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一切有情眾生就是虛幻的眾生,若見眾生非眾生則見如來,諸君,若見如來即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你放眼不見一切諸相嗎?不見一切眾生嗎?任何一相都是如來相,任何一眾生都是如來,此時不悟,等待何時?須菩提,如來是說真誠話,說實在話,說如實如理的話,不說誑騙話,不說怪異話的。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法,此法沒有真實,也沒有虛妄。須菩提,如果菩薩的心住於無上正等正覺法,染著法相而行布施,如人走入黑暗中,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的心裏不住無上正等正覺法而行布施,好比人有眼睛,日光明照,可以看到種種的色相。須菩提,未來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實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行住坐臥當中修行,遠離種種貪愛染著,令無上正等正覺心須臾不昧,教化眾生也以布施無上正等正覺法,令一切有情同沾法喜,速證無上正等正覺,而且每天誦讀經文不令忘失,以便於為人解說。如來以佛的智慧,清楚的知道這種人,清楚的看見這種人,都可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釋】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數目相等的次數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數目相等的次數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數目相等的次數做身命布施,像這樣經過無量百千萬億無法計算的歲月,不斷的都以身命布施。但如果另外有人,聽到此經,信心不動搖,他的福德就勝過無數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況書寫、實踐、讀誦,為他人解釋說明。須菩提,簡要的說,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的功德,如來為發心,學大乘佛法的人說,為發心學最上乘佛法的人說。如果有人能夠實踐、讀誦,並廣為他人解釋說明,如來清楚的知道這種人,清楚的看見這種人,都會成就不可量不可稱,沒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像這種人,就是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人。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喜歡咒術、祈福消災、算命風水、喜歡雙修采補住空樂境界,喜歡長生不老,守住靈明覺知,信以為有道、有真常,等等小法的人,不知道咒術、祈福消災、算命風水、長生不老等等隻是增長我見,所悟方術、所悟境界隻是增長人見,但守靈明覺知,住空樂境界隻是染著眾生見,信以為有道可修、有真常可證,隻是增長壽者見。有這種知見的人,對於此經就不能聽受讀誦,為他人解說。須菩提,無論什麼地方,如果有此經典在,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應當知道這地方就是塔廟,都應該恭敬作禮圍繞,以種種花香散布其處。

本文來源://www.ginafitz.com/wendang/190459/

推薦閱讀

關於秋天的段落摘抄

關於秋天的段落摘抄

導語:秋天很美,是一種特殊的美,美得讓人陶醉,美得讓你感知到了萬籟俱寂的真正意境。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段落,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北國的落葉,渲染出一派多麼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最初墜落的,也許隻是那麼一片兩片,像一隻兩隻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
2021-10-02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詞賞析及注釋翻譯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詞賞析及注釋翻譯

導讀:這是詞人避亂金華時所作。她曆盡亂離之苦,所以詞情極為悲戚。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淒苦。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2021-03-12
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立即刪除! Copyright © 推薦範文網 京ICP備166057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