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詩歌 詩詞 詩經

季羨林紀事

發布時間:2021-11-04   來源:散文    點擊:   
字號:

【www.ginafitz.com--散文】

  季羨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澗園13號。他家裏除了書,便沒有更多的空間了。他是為書而生,為知識而活的人。

  季羨林是著名的語言學教育家、國際知名的印度學專家和東亞最傑出的梵文學者。除著有大量的專業論著外,他還翻譯過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和梵文作品《沙恭達羅》、英文作品《家庭中的泰戈爾》、德文作品《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他曾擔任過30年的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5年的北京大學副校長,還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

  近年,季羨林先後出版了《季羨林文集》24卷、《季羨林散文全編》5卷、《季羨林文叢》4卷、《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季羨林卷》,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參編了十餘部著作。

季羨林紀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官莊。當時剛剛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各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季羨林家是全村最窮的。6歲那年,季羨林離開故鄉和父母,投奔到在濟南謀生的叔父那裏。叔父望侄成龍,先安排季羨林在一個私塾裏學習;後又把他送到一家公立小學念書。小學校長是維新人物,國文教材改用白話。一天,叔父翻看季羨林的課本,見有一篇課文叫《阿拉伯的駱駝》,是帶有諷喻性質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都愛看。叔父是個守舊的人,認為駱駝怎麼能說人話?他勃然大怒,憤憤然說,學校教些啥名堂。

  兒時的季羨林是一個天性純樸、混沌未開的頑童。正經八百的經、史、子、集怎能讓一個活潑好動的兒童感興趣?那太枯燥也太深奧晦澀難懂了。看小說倒是一大嗜好,《西遊記》、《三國演義》、《彭公案》、《濟公傳》等等一古腦兒都看完了。《紅樓夢》太深太奧妙,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少年季羨林不喜愛,因而看不下去。

  學習英文,從小學開始。英文這種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的文字,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越是神秘的東西對季羨林就越有吸引力,這東西日後竟然成為他工作中離不開的工具。

  1926年,15歲的季羨林初中畢業,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第一學期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數超過95分,受到了時任山東大學校長、前清狀元王壽彭的嘉獎。王壽彭親自寫了一副對聯和一個扇麵獎給這個甲等生。

  高中三年,六次考試,季羨林考了六個甲等第一,這在當時被傳為美談。1930年,季羨林高中畢業,到北平投考大學。須知,當時考一個名牌大學競爭非常激烈,而錄取率又很低。季羨林隻報了北大和清華,結果兩所著名學府都考上了。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清華,在西洋文學係專修德語。求學清華期間,季羨林參加了赴南京要求國民政府抗日的請願行動,還到農村去宣傳抗日愛國。1934年,季羨林大學畢業後回到濟南,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執教。時隔不久,他又得到一個機遇。清華大學與德國方麵簽訂了交換留學研究生的協定,他報名應考被錄取了。1935年的秋,他去了德國哥廷根大學,開始了長達11年的留學生活。

  在德國,季羨林師從國際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習梵文,又師從國際著名吐火羅文學者西克教授學習早已滅絕的古代西域少數民族語言吐火羅語,還學習了巴利文、阿拉伯文和俄文。1941年,季羨林通過論文答辯和口試,以全優成績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5年秋冬之交,季羨林告別恩師去了瑞士。有關人士讓他在那兒教書,但他念及家中妻兒在戰亂中尚需扶助,便取道法國、越南、香港,於1946年夏回到了闊別11年的祖國。

  未名湖畔近六十載

  1946年秋,季羨林經著名學者陳寅恪的推薦,受時任北大校長胡適、代校長傅斯年重托,著手創辦北大東方語言文學係,並任係主任。

  季羨林忘我地獻身學術研究,在歸國後的3年時間裏,寫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學術論文自覺滿意”。1956年,季羨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文革”中,季羨林挨批鬥,遭毒打,最終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關進“牛棚”。他不堪忍受那殘暴的批鬥與羞辱,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決意自殺。他反複思索種種自殺方式,最終選定吃安眠的藥。正當他要實施時,突然被揪去批鬥,狠打暴踢,鮮血流淌,他的思想卻發生了變化:“我也挺過來了”,“還是活下去吧”。為適應不斷的批鬥,他每天站在自家陽台上進行“批鬥鍛煉”:“低頭彎腰,手不扶膝蓋,完全自覺自願地坐噴氣式”,“還在心裏數著數,來計算時間”。這種被逼無奈的痛苦鍛煉,顯示了季羨林的堅韌不屈的意誌和忍辱自強的精神。

  “文革”後期,季羨林偷偷地翻譯蜚聲世界文壇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他先把原詩譯成白話散文,然後反複推敲改成四行一韻的詩句,曆經5個寒暑,終於把長達8萬行的《羅摩衍那》譯成中文,為中國翻譯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豐碑。

  改革開放新時期,季羨林激情煥發,辛勤著述,在學術上接連豐收,碩果累累,在量和質兩方麵都遠遠超過此前的四五十年。他在中國文化研究、比較文學、東西文化交流、梵語與佛教史研究等十多個學術領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為祖國的文化事業建樹了功績。

  季先生在北大一呆就是一輩子,教書育人桃李遍天下。北大為他安排有新宅,可他喜舊厭新,反而擇陋而居。

  季羨林自稱是“老北大”,在他已走過93年人生旅途中,有58年是在北大度過的。他無時不在關心著北大。他在《我和北大》一文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在北大這樣一所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學府,真正是如魚得水。”“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都會是愛國的。”“以我這樣一個懷有深沉的愛國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北大幾乎度過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感外,還有什麼呢?還能何所求呢?”這肺腑之言,充分展現了季老對祖國的忠誠與愛,對北大永不磨滅的絲絲情懷。

  早已被人們,淘汰的藍色滌卡料中山服,是季羨林的“當家製服”。除了最炎熱的夏季,他總是這一襲裝束,腳上穿的則是圓口布鞋。即使出國講學、訪問,也不過是許多年前做的毛料西服,許多地方都被蟲蛀了。

  季羨林為人樸素,以致常被人誤以為是校工。有一次,一位剛來校報道的新生,就將行李撂在這位“老頭”麵前,要他看管好。老者忠實地看護新生的行李,待新生返回拿行李時,已是兩個小時以後。開學時,“老頭”走上主席台發表演講,這位新生才:發現,原來自己喚來看管行李的“老頭”竟是副校長、大名鼎鼎的季羨林教授。

  季老對佛學有精深的研究,認為要多做善;事,特別是對刻苦鑽研學術的學子們。每每有年輕人請他斧正文稿、撰擬序言時。他總是百忙中應允。

  季羨林擔任副校長時,行政事務繁冗,有時居民樓斷水也要找他解決。由於他聲名在外,造訪者終日絡繹不絕。來者中有虛心請教學問的,但也不乏拉大旗做虎皮之徒,有時還會碰到氣功師之類跑來請他做顧問。真是三教九流,無奇不有。

  季羨林每天早晚在未名湖畔都要走上幾圈。春暖花開之時,望著自己從洪湖帶來的荷花籽在湖中一隅盛開被讚譽為“季荷”的荷花時的心中便充滿了愜意。

  北大教授袁行霈是這樣評價季先生的:“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釋,一切多餘的雕飾的東西都成為不必要的了。先生就是集中了樸實美德並展現了樸實力量的典範。”

  對夫人的感情很深

  生活中的季羨林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是一位對師長、對親人、對朋友、對孩童充滿愛心的人,是一個性情中人。

  季羨林的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是夫人彭德華,一個是伊姆加德。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恰遇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德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時常吃不飽肚子。他的博士論文是在飛機的轟鳴聲中餓著肚子完成的,寫完之後卻沒有錢打印出來,多虧一位名叫伊姆加德的德國女孩的熱情幫助。

  伊姆加德會打字,自己有打字機。季羨林用德文寫的論文,因為反複修改,很亂,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字,打字量也很大。對伊姆加德來說,他的論文如同天書,因此,伊姆加德打字時,季羨林必須坐在旁邊,以備谘詢。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季羨林幾乎天天晚上都到她家去,深夜後才摸回自己的住處。

  伊姆加德家與季羨林在同一條街上。20多歲的季羨林年輕英俊,身材高大,待人謙和,彬彬有禮,又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伊姆加德的家人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隨著交往的日漸增多,伊姆加德對季羨林產生了強烈的感情。西方少女不像東方姑娘那樣含蓄,伊姆加德非常大膽,她多次向季羨林表白。

  他們時常一起去林中漫步,去電影院看影片,去商店裏買東西。兩人並肩而行,笑語溫馨,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每次見麵,兩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伊姆加德美麗的姿容、悅耳的語聲、嫣然的笑容,使季羨林感到一股股暖流在全身湧動。

  伊姆加德家有事兒,必定邀請季羨林參加。特別是伊姆加德的生日,季羨林更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羨林到她家,伊姆加德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滿麵笑容,格外熱情。伊姆加德的母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女兒的身邊。老兩口對這位未來的“東方女婿”非常滿意。伊姆加德有個活潑可愛的妹妹,和季羨林很談得來,也非常喜歡這位“東方姐夫”。後來,季羨林經過痛苦的內心衝突作出抉擇:為了不傷害別人,隻好克服自己,讓正在燃燒的愛情之火熄滅。1945年10月,他懷著遺憾和悵惘離開了德國。其實,季羨林在離開德國之前,英國劍橋大學曾高薪聘請他,他完全可以帶上伊姆加德去英國的,可他沒去。他說:“當時如果去英國,對於我個人來說,確實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既可以進一步深造,又可以有自己的感情生活。但是,我不能去,我不僅熱愛自己的祖國,而且德華(家中的原配妻子)是再好不過的人了,我很尊敬她,所以我一定要回國。”

  對於這段難忘的歲月,季羨林曾在當時的多篇日記中有過記述,如1945年9月24日的日記中寫道:“……吃過晚飯,7點半到Meryer家去,同Itmgard打字。她深情地勸我不要離開她,不要離開德國。她今天晚上特別活潑可愛。我真有點舍不得離開她。但又有什麼辦法?像我這樣的一個人,是不配愛她這樣美麗的女孩子的……”這段日記,是當時季羨林情感世界的真實記錄。

  1983年,季羨林重返德國,又回到當年生活了整整10年的哥廷根城,街道依舊那麼整潔、幹淨,伊姆加德家原先居住的房子,已變成了新修的高樓大廈,季羨林站在那裏,久久地不肯離去,心裏念叨著伊姆加德的名字。

  季羨林多方打聽,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向他提供任何有關伊姆加德的信息,他感到非常失望。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令他感慨萬千:“如果她還在世的話,恐怕也是耄耋之年了。而今我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夠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值得慶幸的是,恩師尚在,當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得知最優秀的弟子要來的消息後,每天端端正正地坐在圈椅上,望眼欲穿地等待著。當季羨林出現在他的麵前時,老教授瞪著慈祥的雙目瞧著季羨林,滿是憐愛。

  耄耋之年,季羨林仍在深深地追念著伊姆加德。1991年,季羨林在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中,首次

  披露了他與伊姆加德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曆。盛傳,有海外讀者讀了他的《留德十年》後,被書中的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赴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伊姆加德滿頭銀發,精神矍鑠,風韻猶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姆加德終身未嫁,而那台老式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擱在書桌上,桌子抽屜裏,是當年季羨林用過的和沒用過的許多紙張。

  季羨林的原配夫人叫彭德華,生於1906年,比他大5歲。當然,他與彭德華不可能像今天的年輕人一樣自由戀愛,雙方都是“媒妁之言,父母包辦”。據說,季羨林的老家舊社會娶媳婦的風俗是“女大三,抱金磚”,所以季羨林的父母特意給兒子娶了個大5歲的媳婦兒。

  季羨林一生坎坷,二戰時,他滯留德國長達10年之久,與夫人彭德華音訊不通,前途渺茫。回國後夫妻二人又長期分居,天各一方,妻子老小在山東老家,他一人在北京。“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遭到巨大衝擊,受到許多非人待遇。在日子最難熬的時候,彭德華來到了他身邊,陪伴他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

  粉粹“四人幫”後,落實政策,一家人總算過上了家的日子,但此時的季羨林已是年過花甲的人了。季羨林抓緊時間做學問,在家裏,他基本上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除了做學問,什麼都不管。夫人彭德華承包了家裏的一切。

  1994年春,88歲的彭德華去世了,這對季羨林是非常大的打擊。如今,他時常會望著夫人的照片淚水縱橫,他怎能不流淚呢?幾十年前,為了祖國,為了妻兒,他毅然放棄國外的種種誘惑,學成回國,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人卻先他而去。

  季羨林說,彭德華是一位道德完善的超一流女性,上對公婆盡了孝道,下對子女是一位慈母,中對丈夫絕對忠誠,是一位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他說,蹉跎歲月,到現在唯一留下的隻有兩部分,一是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一是保留了人世間最美好的真情實感在心中。

  淡泊明誌 寧靜致遠

  季羨林不喜歡拜訪人。這是他的一個怪癖,怎麼都改不了。不過因為天生的為人樸厚,所以他依然交遊滿天下。

  季羨林與著名詩人臧克家上世紀40年代即在上海相識,因為大家同為山東老鄉,在60餘年的時光裏,兩人交情莫逆,非比尋常。但兩人的交往沒有一點功利目的,一如古人所言,是那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

  這一點,從如下小事上可以得到印證。臧克家有個女兒叫蘇伊,先前在一家工廠上班,因不堪工廠噪音,托季羨林給換個工作。當時季羨林已“貴”為北大副校長,按理說,北大機構龐大,事務繁雜,季羨林想在學校安排個把人,是小事一樁。

  當時,季羨林滿口答應老友的囑托,叫蘇伊來考試。不久,臧克家的夫人鄭曼帶著女兒來了。蘇伊原以為不過是走走形式。誰知來了才知道要考的竟是《大唐西域記》。這樣一部艱澀的古文經典,即使是許多大學畢業生都應付不了,蘇伊是高中畢業,隻好知難而退。

  臧克家並未因此心生芥蒂,仍一如既往地與季羨林唱酬往返。當季羨林從北大副校長任上榮退時,臧克家還特意寫信致賀,為老友有更多時間用於鑽研學術而高興。

  有一年冬天,臧克家生病住進了協和醫院,季羨林不顧寒冷,一定要到醫院去看望。一到臧克家的病房,臧克家便興奮地從床上坐起來,握住他的手,似乎忘了自己正在生病。2004年春,臧克家不幸仙去,季羨林聞知,悲痛萬分並親書挽聯。

  季羨林與胡喬木是清華時的同學。他讀西洋文學係,胡喬木學的是物理。兩人保持了幾十年的友誼,但季羨林從不主動到胡家走動。有一回,胡喬木想讓他陪自己到敦煌看看,都被季羨林婉言謝絕了。季羨林並非不想去敦煌,而且以胡喬木的身份,絕對可以見到很多常人不能見到的敦煌密藏,這於自己的研究大有裨益,但季羨林不習慣於中央大員出行時的那種扈從如雲的派頭,更瞧不慣某些人的一些作法,所以他婉拒了胡喬木的盛邀。

  交遊幾十年,季羨林隻是在胡喬木病重住院時,到醫院去看望過一回,倒是胡喬木到他府上拜訪過多次,有時還攜夫人同行。

  “平心而論,喬木雖然表麵上很嚴肅,不苟言談,他實則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感情異常豐富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60年的宦海風波,他不能無所感受,但是他對我半點也沒有流露過。我想,他肯定知道,我根本不是此道中人,說了也是白說。”這話言於胡喬木逝世之後,可以看作是季羨林對胡喬木的定論,亦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與胡喬木關係的總結。就季羨林對待朋友的態度,或許可以用諸葛亮的兩句話作評: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時間隻按分鍾計算

  著作等身、馳名中外的季羨林,依然思想活躍、筆耕不輟。關於時間,他是這樣解釋的:“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對我們研究學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更要爭分奪秒……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步行的時候.我腦海裏更是思考不停。這就是我所說的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積之既久,養成‘惡’習。”“老年人注定要寂寞,要孤獨,這是人間正道。我不想例外,也不能例外。”

  高齡的季羨林仍舊很忙。他的時間隻能按分鍾計算,他的一分鍾價逾“寸金”。每天早晨5點鍾起床,下樓散步一會兒,回來吃早點,接著就是寫作,有時一個上午要寫幾篇短文,全國幾十家報刊等著他的稿子呢。他的寫作常被電話打斷,一般是秘書替他接電話,可是有一些是他非接不可的,比如北大的一些大型活動安排,比如請他作報告的題目,於是他很可能是寫十幾分鍾,就要接幾分鍾的電話。而他又覺得寫小文章不過癮,一兩萬字的文章他用幾個上午就可以搞定。去年他一連寫了好幾篇近萬字的論文,都在《文學評論》最重要的位置發表。寫到中午,他會休息一會兒,接下來的就是接待來訪的客人。有的是校領導來商量事情,有的是國家學術委員會來請教高等教育的問題。還有學生要來看他,下級要來看他,這些都是推不脫的,他都要認真地接待。

  任繼愈曾幽默地說,季先生是“操非中非西之術,治不古不今之學”。季羨林在國際上的學術聲望甚高,北大安排的不少國際化的學術活動,有許多國際友人向他請教中國的問題。他是個雜家,也是個通才,有問必答。他又是個新聞人物,他不願封閉自己,有求必應,於是他常拿出下午的半個多小時來接受各路媒體的采訪。他的出鏡率很高,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自不必說,一些地方省台也找上門來。他從來不怵鏡頭,在鏡頭前更能刺激他談話的欲望,他妙語疊出,而且帶著手勢,生動可愛,怎麼都不像90多歲的老人。有時他為了能與來訪者多淡一會兒,甚至憋一個下午不上廁所。

  晚上,他也會看一會兒電視新聞。看到貪官被曝光,他會罵;看到又有職工下崗了,他會擔心;看到哪個地方刮大風或者下大雨受災了,他會哀歎天道無常。有時看到自己在電視裏講話,他會搖著腦袋說:“講得不好,話沒說到位,形象不夠自然。”接下來他會看書,對最新出版的書他都很關注。晚上9點左右他就要上床睡覺。早睡早起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也是他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他最鍾愛的是動畫片。從這裏,不難看出這位博學的文化老人仍有著一顆未泯的童心。

  季羨林這樣工作,最著急的是他的家人。不讓他工作,毋寧殺了他;讓他少寫文章,他會說對不起讀者;讓他不見客,他會覺得對不起朋友;給他增加營養,他會說那是浪費,粗茶淡飯他吃著最香。有一天一量血壓,接近200了,家人被嚇壞了,讓他到醫院去做個檢查,他卻說:“我沒有病,即使有病,不看就是沒病。”就像他堅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學術觀點一樣執拗。家人所能做的就是把他反鎖在屋子裏,不讓他見客。這時候他喜歡的貓兒就會撲到他身上去,他摟著貓,閉上眼睛,算是休息了。說來也怪,就是這樣,他的身體就是好得出奇,精力旺盛得嚇人,有時作幾個小時的長篇報告,聲量不減,回家後還可以接著寫作。

  季羨林有三個工作室,一個是關於中國古文典籍的,一個是關於佛經經卷的,一個是現代文學的。每工作一段時間就換一個工作間,權當休息腦子。因而,他每天同時從事三種工作,可以同一天交出三篇內容完全不同的文章:有梵語語言學方麵的,有中國古典文論的,有隨筆散文的。這些文章往往是在從事各種應酬和行政事務時構思好了,回去一揮而就。

  季羨林不但精通梵、巴利、吐火羅等古代東方語種,而且精通德語、英語、俄語,並兼史學、民族學、教育學、文學諸“家”於一身。季羨林的道德文章,令人“高山仰止,景雲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迄今,著作已逾1300萬字,成為罕見的高產學者。

  季羨林如今已是九軼老人,但他仍一如既往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繼續著他的名山事業,“老牛已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對於這樣一位國寶級的老人,人們可以表達的,隻有兩個字:崇敬!

本文來源://www.ginafitz.com/sanwen/202473/

推薦閱讀

關於秋天美景的段落摘抄

關於秋天美景的段落摘抄

秋天真的是一幅美麗天成的畫卷。夕陽西下,颯颯秋風,牧笛聲聲,蘆花飛揚。湖水碧藍,沙灘幽靜,瓜果飄香,明月高懸。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段落,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2、秋,不是常說是金色的嗎?的確,她給大自然帶來了豐碩的果實
2021-11-17
秋天優美句子

秋天優美句子

秋隨一陣憂傷而來到,它純美與無暇。偶爾的雨水,將深沉的深秋衝刷地淋漓盡致。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句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那個秋天,心隨著秋風蕭瑟、飄搖,心事像落葉一樣枯萎、埋葬,一切都消失在那個煙雨縹緲的清秋中。  2、秋是一種輪回,秋風起時,生命從此沉睡,歲月終將一切繁華撫摸得淒然、頹廢
2021-10-30
以秋天的童話為題的作文

以秋天的童話為題的作文

告別了夏日的潮熱與氤氳,秋風吹起,蕭蕭瑟瑟地吹起。落了的葉子如枯黃蝴蝶靜靜消逝在秋的清晨。迎來了天高雲淡,清爽涼快的天氣。  秋天,在文人筆下總是那麼有詩意。喜歡在稍稍清冷的時候,捧一本書看著,專注。習慣穿梭於散文、小說之中。就在換季之時,翻開久違的童話。小時侯的歲月是在一篇有一篇的童話中流走的。“
2021-09-22
關於描寫秋天的優美句子大全

關於描寫秋天的優美句子大全

導語:秋天是大自然色調的真實展現,清新淡雅,果實成熟,金色的稻田。紅色的楓葉,豐收的背後,體會到艱辛和汗水,使得這個季節更有韻味。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句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西風自然是不會來的。臨睡時,我們在堂中點上兩三枝洋蠟。怯怯的焰子讓大屋頂壓著,喘不出氣來。我們隔著燭光彼此相看,也
2021-09-15
散文表現手法分析

散文表現手法分析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小編整理的散文表現手法,供參考!  一、基礎知識  寫作手法指寫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藝術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麵。表達方式常見的有五種: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等等。  表現手法
2021-06-14
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立即刪除! Copyright © 推薦範文網 京ICP備166057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