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光中的思鄉詩歌

發布時間:2020-09-09 點擊: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係(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係。1952年畢業。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餘光中的思鄉詩歌,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餘光中的思鄉詩歌

  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英文譯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作品賞析:

  餘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全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餘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曆史感與民族感。同時,台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

  餘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曆,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全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

  而詩人個人經曆的傾訴,也由於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曆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 餘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餘光中的思鄉詩]相關文章:

餘光中的思鄉詩歌

//m.ginafitz.com/shige/119846/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