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詩及賞析

發布時間:2021-03-07 點擊: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詩及賞析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

  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裏,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麵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係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雲:“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

  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餘地。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苟、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

  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隻是一直說去。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讚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1]登高: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災禍。後遂以九日登高為習俗。

  [2]茱萸:一名越椒,又稱吳萸,芳香植物。古人以九月九日為上九,又叫重陽節。這時茱萸之實氣味香濃,色赤似椒子,相傳折來插在頭上可以避穢惡之氣和抵禦寒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詩及賞析

//m.ginafitz.com/gushi/154381/

上一篇 : 王安石的詩句

下一篇 : 李白的簡筆畫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