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閱讀練習

發布時間:2021-11-01 點擊: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分享了《赤壁》練習題,可以幫助同學們理解!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練習題

  1、初中三年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唐詩:有的詠史,有的詠物;有的描寫清新美麗的山水田園,有的刻劃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上麵這首詩屬於哪一類?這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答: 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作者情感。

  2、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答: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曆史興亡的慨歎,他認為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隻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鬱不平的心境。

  3.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歎。

  4.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麼?

  答: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

  5、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火燒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事);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詩人杜牧和 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台中了。

  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裏,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裏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曆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幹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裏涉及到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隻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麵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麵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曆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麵。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隻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這裏的銅雀台,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麵,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於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並無關係,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於曹操;連她們都受到羞辱,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後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後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裏,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麵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麵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鬥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於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於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歎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曆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杜牧《赤壁》閱讀練習

//m.ginafitz.com/tangshi/201857/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