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餘光中賞析

發布時間:2021-05-28 點擊:

  餘光中是台灣“現代散文”的倡導者,《地圖》可以說是這一追求的典範性作品之一。所以小編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地圖餘光中賞析,請看看吧。

  地圖餘光中賞析

  無招式才是最高的招式,初看《地圖》,尤其是開頭部分,漢英兼有、一會兒八千裏路、一會有芝加哥、舊金山,或許有太多的期待吧,很有些無厘頭。等看完回味,才覺“地圖”就在作者心中。看地圖也應有看地圖的方法,就是由麵到點,從俯瞰到切近。觸摸脈搏才能感受心靈的躍動。

  《地圖》由抽屜的地圖起筆,先寫異國生活,接著寫台灣生活,然後寫在舊大陸的童年、青年生活。潑墨如汩書寫對地圖的喜愛,地圖的魅力,突出的是被放逐者的情感體驗與強烈的鄉愁情結。作者題為《地圖》,從內容看有以下幾重意思:第一是腳下的地圖。“舊大陸是他的母親。島嶼是他的妻。新大陸是他的情人”,“他將自己的生命劃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腳下的地圖落在空間上,就是作者經曆的不同地方。

  第二是手中的地圖。“書桌右手的第三個抽屜裏,整整齊齊疊著好幾十張地圖,有的還很新,有的已經破損,或者字跡模糊,或者在折縫處已經磨開了口。新的,他當然喜歡,可是最痛惜的,還是那些舊的,破的,用原子筆畫滿了記號的”,“ 去新大陸的行囊裏,他沒有像蕭邦那樣帶一把泥土,畢竟,那泥土屬於那島嶼,不屬於那片古老的大陸。他帶去的是一幅舊大陸的地圖,中學時代,抗戰期間,他用來讀本國地理的一張破地圖,就是那張破地圖,曾經伴他自重慶回到南京,自南京而上海而廈門而香港而終於到那個島嶼”。地圖在他手中,地圖就伴隨在他的身邊,地圖記錄著那段曆史,也描寫這未來的時光。地圖述說著離恨與鄉愁,傾訴著海外遊子的心聲。

  第三是記憶中的、心目中的地圖。“就是那張破地圖,曾經伴他自重慶回到南京,自南京而上海而廈門而香港而終於到那個島嶼。一張破地圖,一個破國家,自嘲地,他想。密歇根的雪夜,蓋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視那張殘缺的地圖,像凝視亡母的舊照片。那些記憶深長的地名。長安啊。洛陽啊。赤壁啊。台兒莊啊。漢口和漢陽。楚和湘。往往,他的眸光逡巡在巴蜀,在嘉陵江上,在那裏,他從一個童軍變成一個高二的學生”,“ 當你不在那片土地,當你不再步履於其上,俯仰於其間,你隻能麵對一張象征性的地圖,正如不能麵對一張親愛的臉時,就隻能麵對一幀照片了。得不到的,果真是更可愛嗎?然則靈魂究竟是軀體的主人呢,還是軀體的遠客?然則臨圖神遊是一種超越,或是一種變相的逃避,靈魂的一種土遁之術?也許那真是一個不可寬宥的弱點吧?既然已經娶這個島嶼為妻,就應該努力把蜜月延長”。

  他喜愛地圖,從中學到台灣到美國;他愛惜地圖,不管是新地圖還是舊地圖;他熟悉地圖,地圖上的蛛網、雀斑、葉脈銘記於心。地圖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心結,“而他那個民族已習慣於回顧:當他們仰望明月,他們看見的是蟾,是兔,是後羿的逃妻,在李白的杯中、眼中、詩中。所以說,那是一個純然不同的世界。他屬於東方,他知道月亮浸在一個愛情典故裏該有多美麗”。地圖是中華民族的熱切期盼,“既然已經娶這個島嶼為妻,就應該努力把蜜月延長”。

地圖餘光中賞析

//m.ginafitz.com/shige/170637/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