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5-06 點擊:

  一、導入新課

  教師放一首古琴曲作背景音樂,同時用小段優美簡潔的話引入,營造意境,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導入語為:《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綺美而瑰麗,品讀《詩經》,就是聆聽三千年華夏先發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

  在營造氣氛時不忘知識回顧。和學生一起回顧詩經六義。

  生齊答:內容——風、雅、頌,手法——賦、比、興。

  緊接著引入新課:今天讓我們一起品讀邊塞詩的開山之作——《采薇》。

  二、解題

  教師出示薇草圖片,介紹采薇就是采摘薇草,即采摘野豌豆苗。圖文結合,讓學生有直觀感受。

  三、朗讀詩歌,通過三個場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歸之情。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更要多讀,反複讀,在讀中逐步領悟其內蘊。教師安排了三讀詩歌,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感受節奏、用詞與句式,讀時形式多樣,讀準字音時叫個別學生讀,另叫學生糾正字音,感受句式節奏時,則要求齊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之後讓學生總結句式節奏上的特點,即有音樂感、節奏感、句式相似,反複吟唱,隻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句,最後總結這種句式叫做重章疊句(或重章疊唱、重章反複)。

  二讀詩歌要求理解詩意,把握情感,並掌握賦比興的用法。首先檢測學生字詞預習情況,出示PPT,重點詞語,讓學生解釋。之後教師從戍守邊疆的將士“思歸”這個思路來講解全詩,根據行文思路,分析出三個場景不同的“思歸”之情。

  首先,第一場景是“采薇思歸”。詩經開篇定題起興,用“采薇”起興,讓學生思考為何用“采薇”起興?並讓學生找出寫薇菜變化的字,讓學生感悟其中有什麼深意。學生通過設身處地地感悟與思考,體會到,用“采薇”起興的原因是近似聯想,因為戍守邊疆的將士生活艱苦,采薇菜充饑是常有之事,而且對將士家鄉的貧苦百姓來說,采薇也是家鄉常有的充饑方式,因此以采薇起興有兩種深意:一是寫出了戍卒生活的艱辛,二是寫出了將士們的鄉愁,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前麵提到了重章疊句,學生已經了解到重章疊句的特點,即句式相同,每句的字數相同,隻是在相同位置上更換個別字句,以豐富表達的內容。所以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前三章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方法,寫薇菜變化的字為:作、柔、剛。作即薇菜剛長出地麵,柔即薇菜葉麵大而潤澤的樣子,剛是指薇菜莖葉開始變老。從這三個字的字義,學生很快悟出了隨著薇菜的變化,時間在不斷地推移,時間已經由春至夏,進而到秋,將士們戍守邊疆的時間不斷增長,時間長久,戍守又很艱辛苦,將士們鄉愁也就自然日益加深。教師表揚學生感悟到位,並趁機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將士們鄉愁日益加深的詞語或句子,這種緊扣文本的做法,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學生有了先前的感悟,從文中找句子也就相對容易了,很快就找出了“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三個表達將士們思鄉之情加深的詞語。分析完“采薇思歸”這一場景之後,教師不忘要求女生齊讀這一部分,讓學生再一次整體感受將士們那與日俱增的思鄉之情。

  接下來,第二個場景是“疆場思歸”。同樣用到了起興手法,因為棠棣花花開三朵為一綴,後多用棠棣花來比喻兄弟情誼,而戰士們共同為了抵禦外侮,並肩作戰,此處用棠棣之花起興,表達了將士們與子同袍、奮勇殺敵的決心。四五章對戰車、戰馬、弓箭有著細致地描寫:戰車是路、戎車,非常高大;戰馬是業業、騤騤、翼翼,又高大又強壯又整齊;弓箭

  是象弭魚服,非常精良。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到這些特點後發問,這種對軍隊全方位細致的描寫的手法是什麼?同學生回顧詩經六義中三手法,很快答出:是賦。呼應開頭,有水到渠成之巧妙。然後學生總結,這是一支“強大之師、威武之師”。最後男生齊讀,讀出了將士們浴血彊場、鬥誌高昂、滿懷愛國熱情、自豪而必信的戰鬥信念。

  最後一個場景是“歸家悲哀”。教師用一句很巧妙的話引出這一場景:將士們滿懷戰鬥豪情,想打勝仗,打完勝仗後他們最想做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回家。此時,教師用PPT顯示出一個思考題:九死一生,終於能夠凱旋,本是件高興的事,為什麼詩人會在最後一章歸家途中道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此處讓學生同桌間討論,同學們似乎有了些許感悟。學生們有的答道:將士怕物是人非,將士滿身傷痛,將士們的戰友可能一個個的在彊場上在自己身邊死去??此時,教師抓住這一契機,首先表揚學生想象豐富,想象有道理,同時,用PPT展示兩首詩:

  嶺外音書絕,經冬複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李頻《渡漢江》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十五從軍征》這兩首詩也表達了與這首詩相似的情感,並用詩意化的語言總結,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從薇菜初生時節開始的歸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個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這一歸途中,因為對家人命運和自身前景的擔憂都不得不沉重起來。讓學生體味抒情主人公的悲哀之情。

  四、主旨把握

  當教師準備進入下一環節時,此時有一位學生又舉起手,他說道:“老師,我覺得作者在途中如此悲哀的原因,除了剛才同學生講的之外,應該還有別的原因。”這位學生的這一舉動,在教師的預設之外,但教師意外之餘,馬上平靜下來,並顯露出期待的眼神,於是學生繼續說道:“這位將士在外征戰,因為這場戰爭是抵禦外侮,對抗獫狁,是一場正義之戰,所以抒情主人公在楊柳依依之時,雖對親人、家鄉有萬千不舍,但仍然是興然離開家鄉,走向戰場,這是他的義務,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戰場上,將士們鬥誌高昴,奮勇殺敵,周王朝也很重視,裝備精良,在冷冰器時代,這可看出是必勝之戰。然而是戰爭就會有犧牲,就會有人家破人亡,戰爭雖然勝利了,勝利是屬於國家的,對於每個戰士而言,對於每個百姓而言,戰爭帶來的隻有痛苦和悲哀。所以我認為,作者在途中悲哀,內心是非常痛苦而複雜的。應該體現了他對戰爭的厭惡之情。”

  聽完這位學生的講述,整個教室裏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說得真好!教師對此學生大家讚揚,並借此總結出文章的主題:這位同學上課認真,吃透了已經講過的內容,思維敏捷,思想深刻,沒錯,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戍役將士的戰鬥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衝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戰爭是對人類文明的摧殘,對人的生命的戕害!這首詩是千古反戰詩之祖!

  五、末章手法探究

  接下來教師滿懷情感地誦讀末章,讀完後營造一種意境:此時此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的將士在風雪交加的路上步履艱難,滿心傷痛,末章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渲染這種悲哀之情?下麵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四人一組,每組選出一位中心發言人,展示討論結果,討論時間四分鍾。

  熱烈的討論之後,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言,要求:說出藝術手法,並具體分析哪裏用了這種手法,以及是如何運用的。每位同學都表達得非常好,教師也給予了及時準確的表揚和總結。最後成果如下: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2、以樂寫悲,更襯其悲。

  3、今昔對比,今非昔比。

  4、虛實結合。畫麵拓展,意境深遠。

  最後用方玉潤《詩經原始》為末章之美作結:“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情。”

  手法講解透徹,之後,教師又巧妙地過渡:這首詩打動我們的不僅是美妙的藝術手法,更多的是它蘊含的豐富的情感,我們通過三讀詩歌再來感悟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吧!

  三讀詩歌,要求:準確地把握情感,從采薇思歸的憂傷焦急,到彊場思歸的慷慨雄壯,再到歸家悲哀的痛苦悲傷,情感波瀾起伏,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怨的。最後讓全班同學齊讀全詩,誦讀時要求注意音調的變化,三個場景語調由低緩至高亢,再到沉痛。同學們深入理解了全詩,最後誦讀效果讓人震撼。

  最後教師讓學生齊讀下麵這段文字,讓學生從文字中再次感受《詩經》的綺美瑰麗。文字為:《詩經》是我們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曆代文人無不被其潤澤、受其照耀。詩經裏有第一首寫嫁新娘的詩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有第一首表達夫妻生死不渝的愛情詩“我心非石,不可轉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詩“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第一首寫美人如月的《東山》,第一首寫約會的《靜女》,第一首寫純情至情的《蒹葭》。

  詩經就如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無息地滋潤著中華兒女的心田,願我們每一位華夏子孫平都能品讀《詩經》,感悟其中深沉的意蘊。

  六、課堂練習

  整首詩講到這裏基本圓滿結束,最後教師布置課堂練習題,讓學生找出《芣苢》一詩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分析手法的具體運用。

  題目如下:

  讀下麵這首詩,完成下列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釋: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義。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思考:《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這種手法是怎麼運用的?

  七、布置課後作業,並推薦閱讀兩本書:

  安意如:《思無邪》、鮑鵬:《第三隻眼看詩經》。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

//m.ginafitz.com/shige/166285/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