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之五詩詞解讀

發布時間:2021-05-05 點擊:

  田園詩人中後世公認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就是東晉最著名的辭賦家、散文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為古典詩歌開拓了嶄新的田園詩境界的陶淵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陶淵明飲酒之五詩詞解讀,歡迎閱讀!

  《飲酒》第五首。詩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陶淵明最出名的一首詩。要讀懂這樣一首詩,必須要了解陶淵明的人生經曆。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初期的名將,為東晉王朝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他不是貴族出身,也不是門閥製度的士族,所以他們還是庶族。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是東晉的大名士。出身這樣的世家,其實陶淵明有一種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而這種雄心壯誌在他的一生中都不曾真正地熄滅過。

  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境已經衰微,再加之他出身庶族寒門,在門閥森嚴的社會環境下,其實他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一直到29歲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所做的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之類的芝麻小官。他曾經加入桓玄、劉裕等人的幕府,而這些人都有篡權之心,更讓他心灰意冷,看盡了世間的險惡與悲涼。一直到他42歲的時候,因為他的叔父推薦,他做了彭澤令。在上任不過80多天之後,恰好郡中督郵來巡視,屬僚告訴他應該束帶迎之。他長歎道:“吾不能為五鬥米而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耶”,然後解印掛冠而去,作《歸去來兮辭》,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田之路,當然也為後人留下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佳話。《飲酒》這一類的組詩,就是陶淵明在歸隱田居之後,所體現出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

  我們來看這一傑作所蘊含的深刻意境。第一句到第四句是一個整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說我在人們聚居的地方結廬而居,結廬就是建造房屋。但是我並沒有人世間的紛繁雜陳,沒有車馬的喧鬧,沒有往來的憂煩。別人可能會問了,“你如何能做到這樣呢?”陶淵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隻要你的心境到了,你就可以像托馬斯·哈代說的那樣,做到真正的遠離塵囂。我覺得陶淵明在千百年前,就解答了梭羅在《瓦爾登湖》裏的疑問。梭羅為什麼要走進瓦爾登湖,他說他要尋找自己的內心,他說“既然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也要證明,這個世界也不能改變我”。因此,他一個人去瓦爾登湖開荒、種植,過內心安寧的生活。其實對比一下,好像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些。

  陶淵明的智慧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達到遠離塵囂的寧靜,心境超脫了,然後我再去開荒、種菊、耕作,因為有這樣的心境,所以接下來有了名傳千古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詩眼是“悠然”,但是有一個關鍵的字“見”。我曾經看見過有些課本上把它解釋成通假字,通“現”,我個人是不同意這個觀點的。好在現在我看到大多數課本取消了這種注釋。如果是“現”,那麼就是南山突然出現在前麵,主宰者這個場景的其實不是人,是南山。而人和人物的內心,被不知不覺地邊緣化了。你看另一個極端就是古代曾經有一個版本,寫成“悠然望南山”,蘇東坡就認為如果是“望”,同樣這詩也會變得興味索然。“望”屬於純主觀,有意識注視,這個時候,人主宰了這一切,而南山就被邊緣化了。要體現悠然的情味,必須是主客觀完美地統一,隻有“見”。我們常說“看見”,看是純主觀的,而見是看的結果。所以,在“見”這個字裏頭,既有主觀的參與,也有客觀的浮現。因為見南山,所以南山和詩人無意間達到了一種平衡,達到了一種毫無痕跡的融合,而這種融合才是真正的悠然之境。因為“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無意識之中南山闖入了詩人的眼簾,接下來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升騰,若有若無,繚繞於山峰之間,而暮歸的鳥兒相伴回巢,歸隱山林。此句與前一句相合,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中見南山進入了物我兩忘的情態,而且描摹出一種自然的圖景,把主體的情感和客觀的景物完全融為一體,到此境界,最後一句呼之欲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對全詩的總結,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呼之欲出,讓人全然領悟到生命的美和真諦所在。可是語言卻無法體現它的微妙,和它的係統性,整體性,所以詩人在物我兩忘之間,體驗到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種真意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遠離塵囂就是內心寧靜,就是簡單地忘卻一切,甚至有逃避之嫌呢?

  說到這個真意,要回頭看最有名的那一句,我們漏下了一種意象,就是詩人在“悠然見南山”的過程中他在做什麼呢?他在采菊。菊花的意象在這裏不可小覷。陶淵明非常愛菊花,當然首先是因為菊花的美麗,所以他有詩說“秋菊有佳色”,而且他認為菊花酒可以健身,可以養生,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認為,菊花具有五美,其中一美是“純黃不雜,後土色也”,純黃色是後土之色,所謂皇天後土,其實後土代表的是國家社稷。所以所謂菊花的顏色“純黃不雜,後土色也”,其實隱藏著一種報效家國的理想,建功立業的誌向。當然,菊花更重要的是能體現人的高風亮節,。所謂梅蘭竹菊四君子,黛玉詠菊說,“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菊是風骨淩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也是詩人內心情致的象征,所以範成大說,“名聖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元明尤甚。可是陶淵明最愛菊,恐怕也體現了他內心那份堅守與執著。所以這種真意既抒發了詩人隱居生活的悠閑,恬靜,乃至心悅,但更深一層我想也包含了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對宇宙的思索和不放棄的憧憬。詩人因此心境淡泊,但背後依然有一種靜穆的偉大。

  在陶淵明之前,兩晉流行玄言體,雖然語句也超然灑脫,但思想內容空虛狹隘,膚淺乏味,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找回內心的自我,但同時也關注社會的變遷。陶淵明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詩”,這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地飄然,這“猛誌故常在”和“悠然見南山”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情。我認為魯迅先生對陶淵明的認識是深刻而又全麵的。別人大多數外儒內道,而陶淵明,陶靖節,五柳先生,外道內儒。正是由於有一種內在的堅守,有一種靜穆的偉大,他的悠然才不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

陶淵明飲酒之五詩詞解讀

//m.ginafitz.com/shige/166053/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