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閱讀和賞析

發布時間:2021-04-12 點擊:

  一首詩首先要表達一定的主題,這是中國現代詩人的基本文體理解與詩學主張。下麵是現代詩歌和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1、《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

  孩子快 抓緊媽媽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媽媽怕你 碰了頭

  快 抓緊媽媽的手 讓媽媽陪你走

  媽媽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見你的手

  自從 倒塌的牆 把陽光奪走 我再也看不見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麵的路 再也沒有憂愁

  沒有讀不完的課本 和爸爸的拳頭 你要記住 我和爸爸的摸樣 來生還要一起走

  媽媽 別擔憂 天堂的路有些擠 有很多同學朋友

  我們說 不哭 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

  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 沒有我的日子 你把愛給活的孩子吧

  媽媽 你別哭 淚光照亮不了 我們的路 讓我們自己 慢慢的走

  媽媽 我會記住你和爸爸的模樣 記住我們的約定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親情,是人類古老的情感,是最常見的人性本能,但由於置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地震的廢墟裏,沒有陽光的廢墟裏,黑暗的廢墟裏,母親與孩子的對話顯出了母愛,也獻出了博愛。大愛,“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悲鳴的人性情懷,超越了階級、財富、城鄉、國界、種族的限製,也正是人類麵對災難的共同態度。這也是汶川地震傳達給人們的美好情愫。

  2、《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賞析:

  這首詩的基本場景是,一個男人在一個女人基前表達他的哀思。對於被悼念的對象。詩人並沒有傾注過多的筆墨。比如像傳統的悼亡詩那樣,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在這首詩中,大致可以看出,詩人戴望舒對女作家蕭紅,是懷有好感的。這種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種作家之間的欽幕,而詩人在傳達這種欽慕時,表現得非常克製,這種克製又透露出一種深沉的品質。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首先是現象的陳述:“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耗費六小時去給死者上墳,而且完全是步行,這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卻暗示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深深的懷念。這裏,有兩個精確的細節特別強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時間的細節。詩人和小說家之間並沒有血統和親情關係,連結他們的隻是一種作家之間的友情。所以,詩人堅持步行六小時,去給另一個人上墳,便顯得十分可貴。因為這種行為不出於義務,而是出於心靈深處的衝動與高貴。二是,曆史的細節,或說,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它不那麼直接,卻對理解這首詩非常關鍵。這首詩寫於一九四四年秋天。當時整個中國正值烽火連天。在這樣的戰亂環境中,詩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時去給一個亡故的友人上墳,便顯得意味深長了。也正是在這裏,這首詩開始偏離悼亡詩的傳統範式、加入了談論人的命運、生與死的關係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意義的覺察的內涵。其次,間接的方式還表現在詩人所使用的一個隱喻:“紅山茶”。這一隱喻非常生動地傳達了詩人對蕭紅的讚美與激賞。在現代文學的傳統中,“茶花”一直被賦予高潔、自然、清純、樸素、秀逸等內涵。這首詩中,“紅山茶”孕育這首詩的感情深度:細膩,深沉,節製,委婉中蘊涵著激情。

  在這首詩的前兩行,還有一個對比也運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時的行程喻示一種“長度”(時間上的,空間上的),而且詩人也點明了它的性質,它令人感到內心的寂寞。也不妨說,在這種“長度”裏,還包

  含著一種“重”,即它通過寂寞給人帶來了內心的沉鬱,它指涉了我們內在意識中的生與死的關係。而“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這一句,卻閃露著一種動作上的短促與輕逸,隻是那麼輕輕地一放,將一束美麗的鮮花點綴在墓畔。一長一短,一重一輕,透露出詩人內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麵,它們也建構了這首詩層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結構。

  “我等待著”,這是詩人對情景的現場說明,也是詩人對自己在時代與人生中所處的位置的一種解釋;更進一步地,還是他對自己在那樣一種位置上他所展現的人文姿態的一種省察。“等待著”什麼呢?問題早已經提出,它們紛繁複雜,涉及人生,自我,生與死,時代的前景,個人的前途,心靈的隱秘的渴望。答案呢?它似乎存係於茫茫天地間。後兩行詩中的轉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個特殊的悖論。表麵上,“長夜漫漫”代表了一種特殊的時間現象,它獨自流逝,超然於人生,拒不回答詩人在他的心靈裏的追問與等待。而“你”,由於身處冥界,也無法應答詩人內心的期盼與疑問。但在另一個層麵,作為心智成熟的詩人,戴望舒實際上懂得,在某種意義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這樣情景之中。在這種情景中,安詳、恬淡、超然,甚至某種冷淡,都構成了對人生的評價,並將這評價延展到對生與死的領悟中。此外,在這裏,“閑話”一詞,還給這首詩帶來了一種特殊的反諷意味,這種意味反過來又揭示了詩人內心的成熟,特別是在麵對命運多舛的人生的時候。語言簡樸,幹淨,親近口語,節奏按照詩人內心的情感的波紋進行了錘煉,而且非常諧調。其次,在修辭上,詩人對他早年的誇飾傾向也有所節製,隱喻的運用和詩人對人生的洞察結合得異常準確。再次是結構上的平衡。這首詩在主題上承載了豐富的內涵,也融有多重的對比關係,卻仍然保持著一種藝術的平衡。在視覺上,它展得像一幅畫,而在心理上,它展現為一種從容麵對各種命運的情境。就閱讀而言,它更是符合詩歌的現代趣味。它自身的蘊藉飽滿、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製的反諷;同時,也給每一位接觸它的讀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現代詩歌閱讀和賞析

//m.ginafitz.com/shige/161504/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