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09-14 點擊:

  民間故事中,常常深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中華人明豐富的想象力。在這些故事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那些,神奇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麵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間傳說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1、《三尺橋》

  無錫縣有個貪官胡知縣,平時搜刮民脂民膏極盡能事。

  一日聽說欽差大人要來,胡知縣嚇得臉色發白。師爺說不要緊,隻要有錢,皇帝來也沒有關係。

  話雖如此,還是得搞點政績搪塞。師爺又獻計說造橋吧,造一座橋的功勞大過造十座廟。

  但是時間實在來不及,就在一條小溪上馬馬虎虎造了三座小石橋。

  欽差大臣來了之後,胡知縣請他看了三天大戲,吸了三天x煙,又送了三箱子珍寶。

  欽差大臣回去後上奏皇帝胡知縣造了三座大石橋,皇帝聽了龍顏大悅。

  胡知縣升官去了,留下小溪上那三座隻有三尺長的小橋,村裏的老人常攙著孫兒訴說這荒唐的故事。

  2、《姑山的傳說》

  滕縣的北部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姑山,一座叫夫山。兩山東西相對,象是一對情人在訴說著什麼。原來它們訴說的是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唐朝末年,這姑山腳下住著一位雙眼都瞎了的老嬤嬤和她的獨生女英姑。英姑水靈靈的眼,細細的腰,朱唇銀齒,烏眉青絲。英姑不僅長得比西施還俊,而且心地善良,山裏山外,都誇英姑的心眼好,都讚英姑的模樣俊。多少小夥子整天圍著英姑轉。英姑白天上山挖萊打材,晚上燈下紡線織布,娘倆相依為命。英姑都十八了,還沒找上婆家。不是英姑心高,一來老娘年紀大了,又兩眼雙瞎,得人照顧;二來英姑早就相中了一個人,這就是住在山上的憨夫。憨夫也是一個身強力壯、心地善良的小夥子。每天早晨,一個上山挖萊打柴,一個下山幫耕犁田。一來二去,兩人情投意合,就定下了終身。瞎眼的娘也很樂意,就準備在這年“七夕”給他倆成親。

  天有不測風雲。一天,英姑正在溪邊洗衣服,可巧被來此遊山玩水的縣官撞見了。這位“父母官”已五十多歲了,家裏現有兩妻三妾,但他仍在外麵尋花問柳,是有名的惡棍、色鬼,這回見英姑年輕貌美,就要搶娶英姑,英姑寧死不從,縣官又惱又羞,就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派人搶走了英姑,又殺死了老嬤嬤。英姑那個哭呀、那個鬧呀,死也不屈從。她心裏想著他的憨夫,哭著她的老娘,光想找機會逃出這虎口。後來,在打更老人的幫助下,逃出了衙門。縣官可氣極了,帶人追到姑山。英姑看看就要被追上,就縱身跳下山澗。憨夫得了信,來到英姑跳崖的地方,哭了一天一夜,上了兩邊的山頭,也從山頂跳下了懸崖。

  英姑和憨夫死了,山腳下的鄉親們心裏都很難過,就在這兩山的中間為他倆修了一座廟。從那就把英姑逃崖的山叫“姑山”,憨夫跳崖的山叫“夫山”。

  3、《尤伯的眼淚》

  很早以前,龍山腳下住著十幾戶人家。有一家姓尤的老人叫尤伯,他特別喜歡下棋。他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叫尤雲,還沒有成家。一家人勤勤懇懇,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這一年的夏天,尤伯到山上修理樹木。因天氣炎熱、幹了不大一會,就滿身大汗,又渴又累又餓,就想到西南麵那棵大槐樹歇會兒。到了樹下,看見兩位白發老頭在那裏下棋,旁邊放著一把茶壺和兩隻菜碗,便走向前去看了起來。

  因他在家也經常和別人下棋,棋路很熟,不由地和兩位老人攀談起來,有時還指指點點。兩位白發老人對他也挺熱心,還讓尤伯喝了一碗茶。尤伯碗茶下肚,隻覺得一股清香從肚子裏往上升,什麼熱了,累了,餓了,渾身那個輕鬆自在勁就別提啦。不一會兒,就叭在兩個老頭下棋的石台前,迷迷糊糊地感覺到,山邊的雲兒忽兒黑忽兒白,忽兒濃,忽兒談;山下地裏,忽兒黃,忽兒綠。等他一覺,兩位老頭棋還沒下完。越看越有些溪蹺,最後棋也看不懂了。一想明天兒子尤雲要到濟寧府去,便和兩個老人打了個招呼,匆匆忙忙下山去了。

  尤伯剛走到山腳下,便覺的路越走越不對勁,和原先的不一個樣子。地裏人他一個也不認識,也沒一個人認識他。根據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的村子,可村子比昨天大多了,人比昨天多多了。滿村子找自己的家,從南頭找到北頭,從西頭找到東頭,也沒找到。這時,一位發須雪白的老頭走了過來,他忙向老人打了個招呼,問了老漢的姓名、年齡,為什麼在這裏住。那老漢告訴他:他姓尤,祖祖輩輩地住在這個莊上,今天已九十三歲了。尤伯又問老漢:尤雲到什麼地方去了?那老漢告訴他:尤雲是他的老爺的老爺。老漢吃驚的反問尤伯:“您怎麼知道我家老爺?”尤伯也沒有回答,就上山去了。他要找兩位下棋的老人問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尤伯到了山上,找遍了整個山,也沒有找到那兩個下棋的老人和那棵參大的大槐樹,他越想越覺得悲傷:妻子沒有了,兒子也不在了,世間的人,沒有他一個近人,也沒有他一個認識的人,身不由己地趴在原先下棋的地方大哭起來。他從天黑哭到天明,又從天明哭到天黑,不知哭了多少天。落下的眼淚,把腳下的山石穿,形成了一個山洞。尤伯哭累了,就昏睡過去,在他昏睡當中,就聽著一個老人拍著他的肩膀,說:“徒兒,別哭了。你的淚要不流到東海邊去,這裏早成汪洋大海了。你看棋的時候,雲黑是雨,雲白是雪,雲濃是風。地裏黃和綠,那是一年四季的變化。這是你的刀,下山去,為人間做點好事吧!”他猛地醒來,什麼也沒有。四周一望,發現了他的那把刀,刀雖是原先的,可閃著金光,銳利無比。

  尤伯按著那個老人的吩咐,便下山了。他在龍山住過多年,做了不少除霸安良的好事,後來玉帝把他召回了天廷。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淚水滴成的山洞叫“老尤洞”。

  4、《鯉魚躍龍門的故事》

  東海中一大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聽說禹王要挑選能躍上龍門的風流毓秀之才管護龍門,便成群結隊,沿黃河逆流而上。

  還沒望見龍門的影子,那一條條灰服鯉魚便被黃河中的泥沙打得暈頭轉向,就拐過頭來,順流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又遊回黃海。不幸,正碰上張著大口的魚鱉海怪,便嗚呼哀哉了。

  但金背鯉魚和白肚鯉魚,擺成一字兒長蛇陣,輪流打前鋒,迎風擊浪,日夜兼程,終於遊到了龍門腳下。它們把頭伸出水麵,仰望龍門神采:隻見那神奇的龍門兩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漢白玉柱。玉柱上雕著活靈活現的石龍。龍身纏著玉柱,盤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頂。龍門中水浪滔天,銀亮的水珠飛濺到龍頭之上,—恰成“二龍戲珠”的奇異彩圖。背景是藍天白雲,映襯著龍門兩側的石刻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這景色勝過那蓬萊仙境。

  鯉魚們看罷美景,就向禹王報名應試。禹王一見大喜,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

  鯉魚們一聽,立即鼓鰓搖尾,使盡平生氣力向上躍去,沒想到剛跳出水麵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摔在水麵上,老痛老痛的。但它們並不灰心喪氣,而是日夜苦煉摔尾跳躍之功。就這樣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躍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躍上那百丈龍門,還差得很遠。

  大禹見鯉魚們肯苦練過硬功夫,就點化它們說:“好大一群魚!”有條金背鯉魚聽了禹:王的話大有所悟,對群魚說:“禹王說:‘好大一群魚’,不是啟發我們要群策群力躍上龍門嗎?”群魚齊呼:“多謝禹王!”

  鯉魚們高興得搖頭擺尾,一條條瞪眼、鼓鰓,用尾猛擊水麵,隻聽“膘膘”的擊水聲接連不斷。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條為一條墊身,喘口氣兒,又是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隻差兩丈了,禹王用手扇過一陣清風,風促魚躍,眾魚一條接一條地躍上了它們日夜向往的龍門。

  卻說有條為眾魚喚氣墊身的金背鯉魚,跟看同伴們都躍上了龍門,惟獨自己還留在龍門腳下。它尋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躍上龍門。恰巧黃河水正衝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這金背鯉魚猛地竄出水麵,躍上浪峰,又用尾猛擊浪尖,魚身一躍而起,沒想到竟躍到藍天白雲之間。一忽兒又輕飄飄地落在龍門之上,如同天龍下凡。大禹一見,讚歎不已,隨即在這條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一霎時,魚龍變化。金背鯉魚變成一條吉祥之物一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率領眾鯉魚管護龍門。怪道老人傳說,過去在黃河上撈魚的人如果撈到頭頂有紅的鯉魚,就立即放回黃河中。學校招生出榜,姓名上點紅作法就來源於此。

  韓城自古讀書人多,便“把童生進仕”,喻為“魚躍龍門”。韓城城裏還設立過“龍門書院”。文廟大門照壁上有磚雕的“魚躍龍門圖”。

  5、《魯班智扶斜寶塔》

  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最聰明、最能幹的工匠。他原名公輸般,因為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魯班就成了後人對他的稱謂。

  一次,他來到吳國姑蘇城,人間天堂,果然名不虛傳。古城樓塔,次第排列,茶館酒肆,熱鬧非凡。魯班遊興倍增,揣摸著蘇州建築的特點,迷樂其間。忽然一陣嘈雜的吵鬧聲傳來。魯班循聲望去,隻見前麵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場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新建的寶塔。塔前圍著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幹什麼。他慢慢走過去,撥開圍觀者,看見一個身穿綢緞、頭戴高冠、腰係香袋的老人正在發怒,青筋暴綻,瞠目豎眉,大有氣衝鬥牛之勢。老人對麵蹲著的一個中年人,雙手抱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魯班好生奇怪,一詢問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翁,為積善行德,準備修建一座寶塔,流傳千古。

  這項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運木起造,精心籌劃,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勞動,寶塔終於建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寶塔雖然建成,可不管橫著看,還是豎著看,總是傾斜的。經過測量,寶塔的確傾斜近十度。人們對此搖頭相視,指點議論。富翁認為造塔反招非議,很是生氣,也有損他的功德圓滿,因此,親自找工匠算帳:要麼推倒重建,要麼把寶塔扶正,否則,要送官府嚴辦。

  這可難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賣兒賣女,傾家蕩產也無法承受經濟壓力;如果把塔扶正,這也辦不到,因為寶塔盡管是木質的,可依然有約百萬斤,隻能望塔興歎!

  魯班繞著寶塔仔細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籌莫展的工匠,走過去安慰道:“你不要著急,隻要你給我找點木料來,我一個人用不著一個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聽,半信半疑,可也沒有別的辦法。於是他扛來木料,帶著一絲希望等待著。而魯班呢,他也不讓人插手幫忙,將扛來的木料砍成許多斜麵小木楔,一塊一塊地從塔頂傾斜的一麵往裏敲,使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這樣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幹了一個月,寶塔果然直立起來了。

  工匠感激地問魯班:“恩公,你這樣補救為啥能使寶塔直立?”

  魯班答道:“由於斜塔是木質的,屬穿鬥結構,各部件之間的拉扯比較結實,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辦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麵的,既比較容易往裏打,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打進去後又可抬高塔的傾斜麵的高度,使塔不再傾斜。”

  6、《碣灘茗茶的傳說》

  在湖南沅陵北溶鄉有一座大山名碣灘山,碣灘山位於縣城東北五十公裏處的沅水江畔,這裏峰巒挺秀,林木蒼翠,重雲積霧,湍急的沅水在灘頭激起層層浪花,被江風霧化後飄然繚繞,使碣灘山終年籠罩在雲霧之中。高山雲霧出好茶,馳名中外的碣灘茶便出產於此。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溶的沅水江畔住著父女倆,老爹六十有八,身板硬朗。女兒年方十八,模樣俊俏。因這女娃是老爹五十歲那年在河灘邊撿來的,人們都管這女娃叫“撿妹”。

  老爹一輩子在沅水河邊碼頭擺渡為生,因家中無茶,口渴時隻能將米炒焦,然後用開水將“糊米茶”衝之而喝。懂事的撿妹常想“要是有杯香茶能幫幫阿爹解渴,那該多好啊!”

  一天夜裏,撿妹睡夢中朦朦朧朧來到江畔山坡,爬上山頂後,發現山上有一塊坪,坪裏長著一些似竹非竹、似草非草的茶樹。在綠蓬叢中,有幾個穿紅著綠的姑娘說說笑笑,穿梭般的采摘著茶葉。撿妹正欲上前施禮,問個端詳,隻見一團雲煙飄過,姑娘們便無影無蹤了,茶樹上留掛著一把銀色的茶壺……

  夢醒後,撿妹驚奇地發現,枕邊竟然擱著那把銀色的茶壺。第二天清晨,撿妹疑疑惑惑,提著籃子,背著背簍,好奇地沿著夢中意境,從江畔上山,去尋找昨晚那些姑娘。她踏荊踩棘爬上山坡,不見姑娘們蹤影。正愁無路可尋,突然,從刺蓬裏竄出一隻白兔,撿妹便追著白兔跑。跑著跑著,眨眼間,白兔鑽進了一個岩洞,她也跟著進去,出了山洞,她一下子懵了,白兔不見了,隻有雲霧在眼前飄蕩。再彎腰細看,發現自己已到了夢中的坪裏,一蓬蓬青翠欲滴的小茶樹,暢著嫩尖,伸著細葉,仿佛在向她致意,她樂不可支地一朵一朵摘了起來……

  籃子和背簍都裝滿了,撿妹歡笑的唱著山歌回了家,經過炒焙,茶葉製好了,撿妹泡了一杯茶端給阿爹,頓時滿屋飄香,阿爹品一口,拍手叫絕,連連稱好。撿妹不斷的從山上采摘茶葉,供阿爹和鄉親們喝。鄉親們及過往客人們喝到撿妹泡製的茶水時,無不讚揚。撿妹也常帶窮困鄉親們去那山上采摘茶葉,並教鄉親們製作茶。

  撿妹發現好茶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被當地一個財主知道了。財主便帶人來到撿妹家,要她指引茶山在何處,並“請”撿妹去他家專門為他製茶,撿妹不甘心好茶被財主霸占,斷然不肯指引茶山位置,婉言拒絕給財主製茶。財主於是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打死了撿妹的老阿爹,然後蜂湧而上去抓撿妹,撿妹見狀,手提茶壺便跑,財主和家丁隨後就追,追到沅水河灘邊,眼看就要追上了,撿妹將茶壺朝後擲去,隻聽“轟隆”一聲巨響,茶壺變成了一座大山,將財主及其家丁壓在山下。那山上忽的長滿了茶樹,茶樹上並開著白色略帶黃色的茶花。隻見撿妹從茶花中隱隱而出,踩著祥雲飄然而去,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然而,山上的茶樹卻越長越蔥籠,北溶當地人也學會了製作茶葉,他們製作的茶葉也越來越香。為紀念撿妹製茶,北溶當地人便把那河灘叫“撿灘”,茶壺變成的山叫“撿灘山”。後來,因當地方言,將“撿灘”和“撿灘山”逐步演化為“碣灘”和“碣灘山”。至今,那碣灘山南麵的主峰仍叫銀壺山。

  又過了很多年,傳說1300多年前的武後專權時,唐高宗的第八個兒子李旦被其母武後貶到辰州府沅陵縣張家坪鄉(今涼水井鎮)胡家坪村,發配到當地的胡員外家為傭人。日久天長,李旦與胡員外那心地善良、美如天仙的女兒胡鳳嬌產生了戀情,二人相約不論日後發生什麼事,都一生一世相愛。後來,武後退位,李旦回朝當了皇帝,稱唐睿宗。這睿宗也是個癡情人主,不忘苦難戀情,便差人把胡鳳嬌接回京都,禦賜為妃子。官府將娘娘胡鳳嬌用鑾轎從胡家坪接至辰州府,再派官船由辰州府順沅水東下送常德府去京城,官船行至北溶碣灘,突然遇到大風,為了避風停泊在碣灘。

  官船停泊之際,鳳嬌娘娘忽聞到一陣清香,回眸但見這座被沅水環抱的小山,峰巒峻秀,茶園蒼翠,山上有一座仙鶴亭,亭內涼風習習,正好停下來一歇。鳳嬌娘娘一行人登上碣灘山,品嚐到鄉民敬獻的碣灘茶。看那碣灘茶為綠茶,其形、色、香、味均很獨特,外形條索緊細,挺秀顯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持久,有栗香氣,滋味鮮醇甘爽,飲後回甘,衝泡後湯色黃綠清透,杯中茶葉時起時落如銀魚遊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聞其香,遠者因“渴”倒倍覺芬芳,一人品茶滿屋香氣。鳳嬌娘娘覺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賞,讚不絕口,便帶回朝廷。唐睿宗也覺此茶不錯,龍顏大悅,賜給文武百官品飲,大家都異口同聲讚賞。清香爽口的碣灘茶從此被列為貢品,每年朝廷派人來監管督製茶葉,作為貢茶上貢朝廷。

民間傳說的故事

//m.ginafitz.com/gs/120811/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