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及反思

發布時間:2020-09-07 點擊:

  教學目標:

  1、認讀“狩、寵、厄、悖“4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基本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製約的、相互聯係的,樹立保持生態平衡的意識。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鹿嗎?板書“鹿”。

  一提到鹿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詞語?(鹿就是我們心中美麗的使者);你們聽過有關狼的故事嗎?板書狼。狼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們腦海中就會出現這些凶惡殘暴的詞,而在故事、童話小說中狼更是一種最壞的形象,什麼“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著人皮的狼”等,可以說狼在我們心中就是罪惡的化身,應該毫不留情的消滅掉。

  2、今天我們就一起學一篇與狼有關的課文,板書*和*的故事,齊讀課題。本課所寫的故事與同學們的認識不一樣,同學們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二、新授:

  同學們按預習提示的要求讀課文,了解一下課文主要些了什麼內容?

  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些了一件什麼事?

  羅斯福為了保護鹿而下令消滅狼,從而導致森林被毀,鹿群大量死亡,同學們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文中哪幾個自然段是將這個故事的?

  2、讓我們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來讀一讀,邊讀邊想哪些段落讓喜歡鹿得我們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讓你感到不是滋味?

  3、誰來讀讀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讓你心裏感到不是滋味?誰來讀一讀?

  心裏是什麼滋味?

  原本蔥鬱的森林和可愛的鹿奏響了一曲美妙的樂章,可如今卻麵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遺憾。誰來讀一讀?

  5、閉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繪的情景,是幅怎樣的畫麵,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看到那麵目全非的森林了嗎?看到那一隻隻苟延殘喘的鹿了嗎?

  讓我們親眼目睹一下吧!

  看錄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著我們,它們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殺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毀的悲劇,同學們,你能告訴他們嗎?來默讀課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壞保護

  森林

  生物之間是相互製約,相互聯係的,少掉任何一鏈,就會遭嚴重的災難。

  6、此時你想對羅斯福說些什麼?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段落讀一讀嗎?

  7、生物界還有許多這樣相互製約的例子,你們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事情?

  8、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想聽嗎?(《塞翁失馬》)

  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了一個什麼道理?

  三、課外延伸

  同學們,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製約、相互聯係的,請你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寫一句警示人們的話。

  [反思]

  兩天前,我接到了通知,縣教研室要來我校檢查工作,主要是隨堂聽課。我決定講授《鹿和狼的故事》。為了準備這節課,我作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上網瀏覽,翻閱資料,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讓這節課能觸動學生們的心靈,達到完美。

  兩天後,我成竹在胸,懷著百倍的信心走進課堂(試講)。當我把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拋給學生,得到他們熱烈的回應時,我心中暗自高興:看來我課前的功夫沒有白費。同時我的信心更加充沛,學生這樣的學習激情一定會繼續到這節課的結束。我躊躇滿誌,接著問道:“造成鹿死林毀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這可是這節課的一個關鍵問題,我本以為教室裏會小手如林,學生會暢所欲言。可事與願違,原本沸騰的教室一下子凝固到了冰點,時間就在此定格。孩子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我不禁一怔:為什麼我斟酌了半天才確定下來的問題,竟會受到學生如此的冷遇!我隻好點名讓幾名語文成績不錯的學生來回答,可答得並不盡人意。下麵的課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我的熱情也大打折扣。為了讓課能順利結束,我隻好一個人自編、自導、自演,牽著學生向前走。一節準備得如此“充足”的課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結束了。

  為什麼自認為畫龍點睛的問題學生反應卻如此冷漠呢?我將每一個教學環節想了一遍。毫無疑問,問題出在我身上。備課時,我隻站在教師的立場上想問題,為教而設計,為所謂突出重點而提問。問題沒有設計在學生的“心坎上”,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沒有激起他們的興趣。孔夫子說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那麼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思路才適應學生呢?

  我拾起課標,反複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製約、相互聯係的關係,增強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我痛定思痛,怎樣使課程資源變“窄”為“寬”,變“死”為“活”?我私下裏找來學生和我一起備課,了解他們喜歡怎樣的提問方法,推翻了前麵所有的設計,尋找著一種更新、更貼近學生的突破口。於是有了聽課時的的“讀完《鹿和狼的故事》後,哪些段落又讓我們心裏感到不是滋味?”這個問題的出爐。再上這節課的時候,它就如一枚卵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飽滿,躍躍欲試,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孩子們的語言閃現著智慧的火花,整節課精彩紛呈,我倍感欣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好的教學設計激活了課堂,也給起關鍵作用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學生發展的理念,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過程性。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隻要我們不斷的摸索,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語文課堂也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老師,你寫錯了!

  今天學習課文。剛剛在黑板上板書下“越”,就有一個同學舉手發言:“老師,你寫錯了!”

  我觀察了半天,沒有發現錯誤。心想:這麼個簡單的字我能出什麼問題呀?“老師,你把‘越’字右邊寫成‘成’了!”

  哦?這我倒是真沒注意。認真找書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

  一般老師們都會這樣解釋:“老師呀,是故意這樣寫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認真觀察了沒有。很好,這個同學發現了。”

  這種做法,曾經被譽為教師“課堂機智”的一種。它可以讓老師擺脫尷尬的境地,暫時蒙混過關。可是,真的就能維護老師的威信嗎?不然。前不久看過一篇文章,說一位老師在被學生問倒時,不肯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而總是自以為巧妙地讓學生自己來尋找答案。學生們也許當時並不曉得,可是天長日久,逐漸長大的他們,未必不會洞察到,原來老師這樣做,是因為沒有勇氣麵對自己知識的匱乏。老師的不真誠,不僅僅關係到教學內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學生,對你還會信任嗎?如果師生間的信賴被打破,很難想象以後的教學活動如何進行,老師還靠什麼來為人師表。

  “謝謝博聞同學,老師今天一時疏忽,沒有仔細觀察就寫這個生字,大家可要引以為戒呀!”

  真誠的認錯,或許贏得的是學生更多的喜愛與尊重。

鹿和狼的故事教學設計及反思

//m.ginafitz.com/gs/119432/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