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知徐州》閱讀附答案

發布時間:2019-01-19 點擊:

  文言文,完成9—12題。(17分)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乙】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彙於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複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①,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②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複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①塗潦,泥沼雨水。②畚鍤,箕畚鐵鍬。③堵,古牆體單位,長與高各一丈為一堵。

  9、解釋加點詞的意思。(4分)

  (1)相與步於中庭 ▲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3)軾詣武衛營 ▲ (4)卒全其城 ▲

  10、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河 將 害 城 事 急矣 雖 禁 軍 且 為 我 盡 力

  1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

  (2)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

  譯文:

  (3) 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

  譯文:

  12.【甲】文表現了蘇軾安閑自適的心境,還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乙】文記述了蘇軾率領官兵抗洪築堤、保城安民的事跡,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4分)

  參考答案:

  9.答:⑴散步,漫步 ⑵隻,隻是 ⑶到……去 ⑷最終,終於

  10.答:河將害城 / 事急矣 / 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1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⑴譯句:(月光下)庭院的地麵像積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裏(好像)還有水藻荇菜交相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而已)。

  ⑵譯句: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動不安,我和誰守城呢?

  ⑶譯句:蘇軾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過家門也不進去。

  12.答:⑴宦途失意的苦悶。⑵勤於政事,愛護百姓。

  【參考譯文】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決口,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彙聚在徐州城下。城牆將要被浸壞,富裕的百姓爭著出城躲避水災。蘇軾說:“富人出去了,百姓 都人心躁動不安,我和誰守城?我在這裏,洪水決不會浸壞城牆。”又把富人重新趕進城去。蘇軾到武衛營,喊來卒長,說:“河水將要衝壞城牆,事情緊急,你們雖是禁軍,姑且替我出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應當效命。”就率領兵卒拿著畚箕鐵鍬出去,築起東南長堤,從戲馬台開 始,一直連接到城牆。 蘇軾把家安置在堤上,即使路過家門也不進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終保全了這座城。他又請求調發第二年的役人來增築舊城牆,用樹木築起防護堤,以防水再來。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徙知徐州》閱讀附答案

//m.ginafitz.com/content/50493/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