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範仲淹的作文四篇

發布時間:2016-08-15 點擊:

  讚美範仲淹的作文一

  中國曆史上多少傑出的政治家,我獨敬佩他一人。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和他一心為國的忠貞不二,深深地感染了我。

  仕途艱難,官場險惡,範仲淹少時因家道中落,來到一座寺廟寄宿,生活艱難,每天僅有一碗稀飯和一點鹹菜。然而他刻苦讀書,劃粥苦讀,終於考上了進士。他立誌報國,多次犯顏進諫,他還把文武百官畫作一幅《百官圖》向皇上說明朝中各大臣的親信,這樣便激怒了當時的老宰相呂夷簡,便被罷黜回鄉。回鄉後,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著名詩篇《嶽陽樓記》,其中在範仲淹的幫助下,才有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興盛場麵。之後,因北方兵變,又被重新啟用,打得蒙古兵節節敗退。因軍功,提升為樞密使。後又開創了“慶曆新政”使國力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旁邊的幾個遊牧民族隻好臣服,宋朝又開始了“中興狀態”。

  然而,範仲淹不光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也不可輕視他在文學方麵的創世成就,例如:《蘇幕遮》、《漁家傲》等詩篇。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樂觀的人生態度。

  範仲淹,你好,你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曠達胸襟與愛國的美好品質的確讓人敬佩。誰能在政治失意時心中不滅愛國之火,誰能在為官之時還不忘做官之本,誰能在戰爭前線英勇無畏地保家衛國,他就是一代文宗----範仲淹。

  讚美範仲淹的作文二

  在宋朝寫詞作文的人中,我常想起的,是範仲淹。

  我所以常想起他,最初是因為他那些寫離愁別緒的詞句特別能打動我的心:“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客居異鄉的我,每每讀了這些詞句總能引起心的共振。後來知道他曾在西部邊陲守邊四年,率兵禦西夏,更對他生了佩服之心,自己身為軍人,當然知道戍邊的那份辛苦和不易。再後來讀史書知道他在朝中做官時,敢於上書直諫,力主改革施行於民有利的新政,更對他生了欽敬之心。再後來曉得了他的家事,知道他兩歲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幼年生活十分貧苦,長大後發奮讀書,晝夜苦學,終於憑自己本領考中了進士,對他便越加敬佩了。

  令我常常想起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在我的故鄉鄧州曾做過一任知州。鄧州在做過一回鄧國的都城,風光了一些年之後,長時期陷入了默默無聞的境地。直到範仲淹被貶降到鄧州做知州時,鄧州的名字才又漸漸響亮起來。他的任期雖短,可給鄧州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不少值得記住的東西。

  1046年的範仲淹,已是五十七八歲的老人了。而且就在前一年,他在宋仁宗支持下施行的“慶曆新政”改革失敗,被罷去了參知政事職務,逐出京都。若是一般人,此時肯定是牢騷滿腹,得過且過,喝喝悶酒,罵罵娘,亦或是像某些做官的,找一個“小姐”,沉在溫柔鄉裏做罷,再不會去努力做什麼了。但範仲淹不,他上任伊始,就四處察訪民間疾苦,了解百姓之憂。之後,他就開始做兩件事,一件是重農事,督促屬下為百姓種糧提供方便,讓人們把地種好,有糧食吃;一件是興學育才,在城東南隅辦花洲書院,為鄧州長遠的繁榮培育人才。

  就是他辦的這後一件事讓鄧州的名字在大宋國裏又響亮起來。據傳,他親自踏勘書院地址,親自審視書院的設計。他從遠處為書院請來講學的老師,他還抽暇親自為書院學生講學。據傳,他在書院倡導有講有問有辯。花洲書院的名字隨著範仲淹的名字開始向四處傳揚,一時令遠近州縣的學子們激動起來,有人步行來書院觀覽盛景,有人騎馬來求留院學習。據說,連北邊有名的嵩陽書院也派人來問傳授學問之法了。

  也就在1046這一年,範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嶽州主持修繕城池,當嶽州城麵向洞庭湖的西城門樓———嶽陽樓修複工程告竣時,滕子京寫信給範仲淹,並附“洞庭晚秋圖”一幅,派人到鄧州請範仲淹為重修後的嶽陽樓作記。現在已不知道信使抵達鄧州時的具體情景了,我猜想,那可能是一個黃昏,就在新修的花洲書院裏,範仲淹接過了信使呈上的老友來信,他邊在夕陽裏讀信邊想起了與滕子京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同時考中進士的那種歡欣之狀,想起二人曾共同參與修複泰州海堰工程的情景,想起兩人當年在潤州共論天下事的豪情,想起在西北前線二人一同領兵抗擊西夏侵略的往事,想起兩人一同遭陷被貶的現狀,一時百感交集,遂轉身進屋,展紙提筆就寫,於是,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散文傑作《嶽陽樓記》,便誕生了。

  不過是一個時辰的揮筆書寫,卻給多少代人帶來了閱讀快感和深思。就在這篇不長的散文裏,範仲淹記事、寫景、言情、說理,把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寬闊胸懷展示了出來,並給我們留下了憂國憂民的千古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此,人們隻要一說到這個警句,就會想起範仲淹,也跟著會想起《嶽陽樓記》和它的誕生地———中原鄧州。鄧州這個地方因一篇文章而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

  人們直到今天還不斷重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警句,是因為天下仍有憂有樂,人們尤其是知識者和官場中人,麵對憂樂時,取先樂後憂或取隻樂不憂的,還大有人在。不是還有人在用公款胡吃海喝?不是還有人貪了國家錢財後潛逃國外遊山玩水去享福了?不是還有人拿了老百姓的錢去滿足賭興一擲千金?任何事情的出現都不會是無緣無故,包括一個警句的時興。

  範仲淹用他的文章給天下人也包括給鄧州人送去了美的享受和千古警示,人們包括鄧州人自然不會忘記他。前不久,鄧州人千方百計籌款,重修了他當年修建的花洲書院,使書院再現了當年的那幅盛景。如今,當你在書院的講堂裏、小院中、遊廊內和荷池旁踱步時,你會不由得想起那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被貶知州,會不由得猜測他在哪所房子裏寫下了《嶽陽樓記》,會不由得去猜他來鄧州上任時的那份複雜心緒。

  範仲淹是在寫完《嶽陽樓記》的六年後去世的。我估計,在他揮筆書寫《嶽陽樓記》時,疾病可能已經纏上了他的身子,隻是他渾然不覺,仍在為天下憂慮,為百姓和朝政憂思。1052年他在徐州與這個世界做別的那一刻,他應該是心神兩寧的,因為不論是作為一個官人還是作為一個男人亦或是作為一個文人,他都做了他所能做的,都做得很好,他對他的時代問心無愧。也是因此,他值得我們後人尊敬。我身為一個軍人一個文人一個男人,每一想到他,就會覺得,他值得我效仿的地方真是很多。每一想到他,我也常會問自己:範仲淹在近千年前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嗎?我還會經常想起你,老前輩!

  讚美範仲淹的作文三

  概誰都知道,這名言出自範仲淹。但對於範仲淹的了解,尤其是他極為不順的仕途,在官場中一波三折的跌托,所知者恐怕就為數不多了。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

  範仲淹的仕途生涯可以說是典型的不順,他雖有遠大抱負,缺乏施展平台。為官之初,他隻是在地方上做小官,輾轉十多年,後來因為修複海堤有功,由此提升進入中央。從此,範仲淹憑能力和一張嘴皮子,名噪整個朝廷。

  1029年冬至前,在宋仁宗身後垂簾聽政7年、61歲的劉太後籌劃自己生日慶祝。想在自己生日時,由天子帶著群臣前來拜壽。範仲淹說了掃興話:“太後過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豈不亂了後世的體統?”範仲淹未見太後已經不快,還越說越來勁,竟然勸說太後要還政於皇帝、退居深宮。對範仲淹的諫言,太後驚訝、發怒,然後一氣之下,把他貶出了京城。京都的同僚好友紛紛趕來餞行,對他的“口無遮攔”、“直言”讚賞有加:“此行極光(極其光明正大雖貶猶榮)。”

  三年後,劉太後死。仁宗把範仲淹召回了京師,讓他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皇上給了他言官的身份,似乎他上書言事可以名正言順、無所顧忌了。然而他怎知皇宮官場的難弄難混。他上任後屁股還沒坐熱,就和皇帝吵了起來,事出宋仁宗想廢掉郭皇後。那種朝代,平民都可以因“七出”之罪而休妻,皇帝要廢皇後是無人可以非議的。宰相呂夷簡趕緊讚成,範仲淹卻振振有詞擺出一堆道理,不讓仁宗廢後。這回是仁宗惱怒、被老範煩得受不了,於是再次把範仲淹貶出宮去,範仲淹由此貶謫到了睦州了事。京城官員聞訊,又一次熱鬧趕來來送別,對他的“膽大敢言”讚不絕口:“此行愈光。”

  過了幾年,範仲淹由睦州移知蘇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封賜天章閣待製榮銜,做了開封知府。範仲淹又一次輾轉仕途,回到了中央權力中樞。

  去開封的範仲淹偏偏不安分,他畫了一幅“百官圖”進獻仁宗,畫中之意是諷刺、嘲罵宰相呂夷簡,把他一味提拔的親信、朋比為奸的買官和賣官的人物,居然形神具備地曝光描繪在這畫上。呂夷簡惱羞成怒,指責他離間君臣。最後,仁宗皇帝偏袒宰相呂夷簡,於是範仲淹三度被貶,謫守饒州。士大夫再次轟動,第三次跑來喝餞行酒,起哄稱讚:“此行尤光。”

  範仲淹哈哈大笑道:“這樣的餞行,這樣的榮耀風光,我已曆經三次了。”言罷,這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轉身,挺直了背脊,邁開大步,灑脫而去。

  其實,範仲淹並非是不諳官場規則的書呆子、迂夫子,他在仕途中以行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一而再三丟了自己官帽,乃是為江山社稷與百姓福祉,是他一生踐行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寫照。

  皇佑元年(1049年),範調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讓其弟找賢人經營,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積金,對範氏遠祖的後代子孫義贈口糧,對婚喪嫁娶也均有資助(有俸祿的官員除外),這種善舉感動天下,遂使全國範姓民眾視範仲淹為族姓聖賢而世代敬仰。

  皇佑三年(1051年),範仲淹移任青州。這裏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隻趕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這時範仲淹家資拮據,已無積蓄,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範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片哀聲。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也都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範仲淹死後沒有選擇葬在蘇州,而是選擇了河南洛陽伊川歸葬。據史說,這是其母改嫁無法入蘇州安葬,而他是要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範仲淹曾在給兄信中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北宋皇帝追加範公為兵部尚書,並親書“褒賢碑‘。紀念碑文熱情飽滿,詞語生動,是由曾支持皇上變法的文學泰鬥歐陽修撰寫。

  範仲淹的一生,勤奮、正直,為國為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傳承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品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已經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值此換屆之歲,那些在仕途官場中麵臨進退留轉的人們,是否應該回顧一下這位古人先賢,思考一下,他的“三上三下”、“三進三出”,“極光、愈光、尤光”。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官之道,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確處理好國家需要、工作需求和個人前途的關係,別隻盯著位子、票子、車子。執意孤行者,隻能引發身敗名裂。坦然麵對自己的進退得失,人民不會忘記。

  讚美範仲淹的作文四

  範仲淹苦學成材的故事,這篇文章由成功勵誌網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範仲淹苦學成材的故事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太宗祥符進士,由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後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主張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農桑,減輕勞役,加強軍備,因保守派反對而失敗。工於詩詞散文,有《範文正公集》。

  範仲淹本來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範讚時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範仲淹就是範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可悲的是當範仲淹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隨著家境的衰落,他的母親謝氏不得不帶著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說,中進士後恢複本姓。範仲淹小時候很有誌氣。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隻能煮一盆薄粥,劃作四塊。早晚各兩塊,切一點薺菜,加一點鹽來吃,這樣苦學了三年。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難過,哭著辭別了母親,到南都(今屬商邱)學舍讀書。他這時學習更加刻苦,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五年沒有脫衣服睡過覺。由於範仲淹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範仲淹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後來他當了諫官,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受到貶謫處分。後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積極推行新政,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新政也就廢止了。

  第二年,他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嶽陽樓,請範仲淹寫篇紀念文章。範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裏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警句。範仲淹一生艱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人民“哭之如父。”

讚美範仲淹的作文四篇

//m.ginafitz.com/content/28991/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